争辩潜入文 润课自有声

时间:2022-09-04 08:26:35

教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小女孩在下着大雪的平安夜被冻死的情景。课文主要写了小女孩的五次幻想。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明确小女孩的痛苦,使学生产生同情心;

2.憎恨当时社会整体的道德缺失、善心的冷漠;

3.激发学生让人间充满爱的决心;

4.培养学生读文动脑、思维创新的意识。

教学片断:

(一)产生同情之心

1.故疑争辩,铺垫同情之基。

师:小女孩的妈妈是否还在世?

生:争辩。正方:妈妈在世;反方:妈妈不在世。(争辩参考:小女孩早已是个没妈的孩子。第一,如果母亲在世,是绝对不会让一个孩子在平安夜出去卖火柴的;第二,文中提到“唯一疼她的奶奶……”由此可以看出,小女孩很早就没妈了;第三,文章中只提到父亲和奶奶对她怎么样,一点也没提到妈妈对小女孩怎样。)

2.一空多填,主攻幻想之情。

(1)默读批注:小女孩都幻想了什么?交流:小女孩为什么会幻想到这些?

(2)讨论:为什么说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讨论参考:小女孩幻想自己的生活有了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希望,以为获得了光明和幸福。)

(3)自由朗读五次幻想部分。

(4)填空式交流:我们同情她( ),更同情她( )。

【为达成同情小女孩之目标,采用设疑激趣、正反方争辩的策略,铺设小女孩是个没妈的孩子这个基础,并以此锻炼学生前后联系的读书方法。然后为强化同情心,采用批注、重点读、整合读、讨论、填空等多种方式主攻课文重点――五次幻想。特别是填空,同学们所填之词或句非常广,如:我们同情她(饥寒交迫),更同情她(以死为福);我们同情她(幻想得到了幸福),更同情她(在虚幻幸福中死去的悲惨)等等。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整合文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不能忘记“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激发学生思维”。】

(二)产生憎恨之情

师:我们同情她饥寒交迫,更同情她悲惨地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是,在哀叹中也有让我们十分气愤的事情。文中的哪些事让你很气愤?

1.读谈男孩的讥笑:读有关男孩的语句,并用“痛苦、快乐、自己、他人、人间、美丽”这些词,谈谈男孩、谈谈自己。(可用上这里的一个词,也可多几个,都用上更好。)

2.读辩父亲的冷峻:读有关父亲的语句,然后争辩。正方:没有亲情的父亲;反方:无可奈何的父亲。(争辩参考:家庭极度贫困,屋不遮风,衣不蔽体,终日饥肠辘辘。作为父亲不可能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没有生存之地,也得不到点滴的关爱。她的父亲无可奈何,不得不让孩子出去卖火柴贴补家用。也许她的父亲有着自己的美好想法――那些富人也许可怜孩子,在平安夜给一点饭吃。即便是这样的最基本的生存愿望,在这样的社会里,也只能化为泡影。)

3.读评社会的炎凉:读“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请你评论这一现象。(评论参考:抓住“一整天、一根、一个”评论。社会整体的道德缺失、善心的冷漠。这是一个没有爱、没有前途的社会。)

师:这样的社会扭曲了亲情,夭折了生命。从小男孩个体到社会整体道德缺失、善心冷漠,这个没有爱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今天的我们,要善于打破一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建立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愿我们的人间流淌着温暖。

【本环节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使学生产生憎恨之情。对三件事实采取不同的方法:选词式谈话、正反式争辩、事件评论,使学生自己建构道德价值观,自己生成对文本的深层认识。所以,选取什么样的视角、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选词式”谈话,照顾了差生,降低了难度,做到了因材施教;谈话中用词的多少,暗含着学生之间的竞赛。争辩式设计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滚动式生成新的认识。如果不是按小男孩、社会整体所作所为的顺序安排课堂环节,学生不可能认识到这是一个没有爱的社会,进而产生憎恨之情。我们应该用语文的工具干语文的活,完成语文素养这一工程。】

(三)产生幸福之感

1.播放《爱的奉献》

2.读“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交流:句子中两个“幸福”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以“感悟幸福”为话题,谈谈自己的幸福。

【在学生爱恨交加的基础上,播放影音创设情境,学生此时谈自己的幸福,会自然而然地与小女孩比较。这样,学生既能受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警示教育,又能极大地同情小女孩以到另一个世界为幸福的悲惨。】

上一篇:让积累在习作中焕发魅力 下一篇: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