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德育方法的选择

时间:2022-09-04 08:01:34

化学教学中德育方法的选择

摘要: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不容忽视,本文探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德育方法。

关键词:德育; 爱国主义; 世界观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要提高教学中的德育效应,必须有独特的正确的德育方法。不能将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和德育因素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如果盲目扩大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政治说教,势必形成零效应,甚至反效应,抑制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肃然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切记不要使学生被动受教,引起反感得不偿失。应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使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自然结合。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和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领域比较广阔,在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教学结合起来,按照不同的教材内容,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一、情感领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设计内容广泛,如情趣、愿望、态度、鉴赏、价值观、义务感或志愿感、意志力等。结合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观,吸收学生的情感应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学知识。在课堂要渗透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重要关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化学知识”这个国际化学教育确定的当代主题。

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二、认知领域

主要包括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事业的基础。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导致他们怕苦怕累,不努力,坐享其成。 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现在的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结构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我们教师应抓住这些内容适时进行教育。

三、操作领域

化学实验教学,有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在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操作领域包括模仿实验,正确动手操作,识别仪器,观察现象,实验设计,总结实验现象等。学生实验水平的高低,不但是基本技能,动手能力的反映,而且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检验。操作领域的德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爱迪生钻研实验,不怕挫折,长大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的奋斗历程;举世瞩目的居里夫妇以身殉职,献身化学事业,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等,结合电厂学生思想实际,重点向他们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地位,对化学教学中德育效应的评估,不能片面的认为化学课考试成绩越高,德育效应就好。这主要还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本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否得到全面贯彻。是否真正明确化学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无知难而进、实事求是、勤于动脑、敢于动手、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上一篇: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基础数学里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