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博雯的缤纷花季

时间:2022-09-04 07:55:22

在文字的河流里,瞿博雯是个妩媚清纯的女孩。她不仅清纯,还有些精灵,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地,仿佛在深思。从那双纯洁天真的目光中就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心存善念的心灵,时刻在跳跃着思想的火花。这火花时而闪现着,让她的脸上洋溢着一股少年老成的气质。这种高贵的气质决定着她抒写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在被物质物化的现代生活中,她却是那般地喜欢山水,喜欢花草,这种特性,应该是属于浪漫派文人的专利,而她却拥有了这些。

我真羡慕她,上帝的宠儿,那么幸运。

年近十七岁的她,常常用一颗纯洁的心灵感知着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抒发人间的至真至善。也许,她的眼中,只有真善美,没有假丑恶。

当她的文字在杂志上变成铅字被同学们争相传阅时,同学们说瞿博雯是我们车城十堰的“才女”。其实,这话应该一点不假。据我所知,目前十堰作家协会队伍中,她是年龄最小的作家,也是起步最早的作家。说这话并不夸张,因为她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也许,她的作品,某篇的结构布局不是很严谨,某篇的人物性格描写不是很完善,但毕竟是她成长轨迹中的点点滴滴,幼稚也好,散漫也罢,都是生活,都是成长,都是青春印记。

2011年的盛夏,瞿博雯的作品,带给我了同样的感受。瞿博雯的起点很早,十七岁就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作品集《今年十七岁》。起点不一样,终点也就不一样。起点决定着终点。她的未来在哪里?或许,她自己也看不见,文字会来帮她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我眼中,她虽然不是粉丝心目中的“文字英雄”,犹如一朵原野上盛开的百合花,花朵并不硕大,花蕊并不艳丽,吐露出来的清雅的芬芳,却那般地与众不同,让我驻足欣赏。

瞿博雯有句话说的是:“我最初开始胡乱涂鸦一些文稿时,是因为心中有话想说,于是就随心所欲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甚至连发表的概念都不存在,还是学校老师们提醒之后,才知道投稿这回事。”

心中有话想说,才拿起笔写作。这是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我一直很欣赏这一观点。可爱的她,就因为这一观点,糊里糊涂写到今天,直到出书,她仍然不肯承认自己是一名作家。

生命诚可贵,青春应无价。小说《彼岸花开》,让我再次回味起青春时代的美好情感,看见珍藏在自己心中的那个模糊身影,看不见面孔也不重要,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谁的青春,不懵懂?谁的情感,不真挚?《彼岸花开》中的某个人物形象,也许就是当年我们某些人的影子。这篇小说,格调有些传统,文笔有些朴实,文字并不精美,却让我深思,让我回味。

拥有最美的青春时光,真的很好,很美,很幸福。

《阿婆与桃树》这篇美文,让我眼睛一亮。不仅是文章的格式新颖,笔调浪漫,行文流畅,更重要是阿婆的形象,是我们一辈子追求的至高境界。“细雨中的阿婆,长发飘飘,一身素白的衣裙,手中还撑着一把油纸伞,身外是飘落的桃花。”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再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道理,还没有走出社会的瞿博雯也许并没有深层的理解,但却在行动中使用着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生活,表现情感,表现人性。相比其他篇章,《母爱的姿势》、《我们心中的奥运英雄》、《做最出色的自己》、《飘香的肉串》、《孝女的眼泪》、《梦中奇缘》等,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严格意义上,这些篇章算不上是文学作品,应该算是文字,或者是学生作文。

文学和文字,其实是两个概念,两个层次。从这个层次上,不难看出,这些文字也许是她的早期作品。也许是小学阶段的,也许是初中阶段的,后来读的书多了,年龄也大些了,随着视野的开阔,她写作的视点显然有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像《脊背上的爱心》、《野恋情》、《故乡的油菜花》、《家乡的拐枣树》、《阁楼夏夜》、《一只幸福的芒果》、《小丫的春天》、《母亲的唠叨》、《百年老屋》等。她写作的初衷也许是出于有话想说,但她写作的视角并不单一。从整本作品集来看,有学校生活,有家庭生活,也有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包括情感的几个方面,亲情、友情、甚至上升到所谓的爱情,还有被人们遗忘的民俗文化,都成了她抒写的范畴。

花了几个夜晚,一字一句读完瞿博雯的作品,我掩卷沉思。

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百年老屋》。我大学期间,曾经读过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当时的理解并不深刻。只记得是写一座老屋的时光和家族的衰败。《项脊轩志》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名篇,流芳百世。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惊讶。《项脊轩志》一文中写到了庭前的小鸟、枇杷树,《百年老屋》一文中似乎借鉴了这一表现手法,却比这一表现手法更胜一筹。作者在文章中也写到了老屋屋檐下舍不得离开的燕子,静卧的黄狗,串门的黑猫,以及清澈的井水。《项脊轩志》是名篇,名篇就有名篇的与众不同。《百年老屋》是没有发表的原创。作为原创,它本身的文学魅力还没有被世人发现和接受。瞿博雯在《百年老屋》中所要表达的人文思想,与《项脊轩志》中的历史思想,恰恰相反。《百年老屋》所叙述的是时展的必然进步。进步与衰败,成为两个极端。两个极端的思想,必将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流传千古的何止这一篇,《阿婆与桃树》仍然是凄美浪漫、真挚专一的情感代表作。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也没有十 全十美的事。纵观全书,瞿博雯的作品,不是没有不足。

有。

《今年十七岁》这本书,文体很多,有小说,散文,故事,美文,随笔,感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文和散文,有本质的区别,也有雷同之处。美文,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而散文是一种文体形式,符合一定格式,便叫散文。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其实,美文就是散文的变种。美文注重抒情,主题更接近时代的脉搏,不管是语言,还是故事内容,都是新鲜的、时尚的、前沿的。美文和散文的最大区别就是时代感。散文可以写过去和现在,美文最注重现在和将来。美文更多是指那些包含着丰富哲理的文章,传统的散文更多是以情动人。美文是更受杂志青睐的文体。瞿博雯在美文和散文之间的尺度上,并不含糊,把握的恰到好处。

单纯的写作者,与以写作为职业的写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内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无论是从标题到行文,从内容到人物,思维的亮点都要与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作为一名与时代同步的写作者,阅读审视每一篇作品时,主题思想,人物观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笔调可以老土,思想却不能落后。本书中也有几篇文学性稍微逊色一点的。比如:《成全善举》、《伤害是生命中的双刃剑》每篇的出发点并不差,文中细节描写不太细腻,语言稍微有些粗糙;表达稍微有些牵强;结构稍微有些松散;标题没有让读者眼睛一亮的新鲜感。

认真读完瞿博雯的作品,我只用八个字来概括总结,那就是“温婉唯美、婉约浪漫”。温婉唯美有温婉唯美的好处,婉约浪漫有婉约浪漫的情调。温婉唯美的情感描写,婉约浪漫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多地使瞿博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难看出,这是她整个高中时期的创作风格。正因为如此,瞿博雯的名字,才会大江南北红遍。

瞿博雯就是瞿博雯,她不属于别人,她永远只属于自己,也不是别人的代名词,她不仅会有自己的文字风格,还会有自己的生命本色。

活在自己的生命中,走在自己的旅途上,才是真英雄,女豪杰。

十七岁的青春年华,如花朵般绽放、灿烂缤纷、精彩纷呈。

上一篇:山东小伙刘大成 下一篇:俗世女人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