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阻挡的向往

时间:2022-09-04 07:11:29

《伏击》是一篇耐读、好看的小说,有较高的智慧含量。

小说中的木伢来自贫困农村。他进入城市打工,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界,面对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木伢虽然"木",但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向往。他向往城里人那种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木伢的向往,从他那一次虚拟的生日聚会中流露出来了。木伢生在农村,家里人从来没给他过过生日;他来到城里,看到了城里人庆贺生日的喜庆场面。两相对比,他心里发出了"都是人,为啥城里人能过,我们就不能过"的疑问。这朴实的疑问里,暗含着令人深思的内容,表明了一种朦朦胧胧的觉醒。在农村老家,因为贫困,家里人没能力、没心思为他过生日,这意味着,他的存在被忽略了,意味着他这个生命被忽略了。城里人热热闹闹过生日晚会,则意味着生命受到了重视和尊重。感受到了那种忽略、那种不平等,木伢心里萌生了向往,同时也萌生了孤独。正是心存热切的向往和难耐的孤独,木伢才幻想出了一个热闹的生日聚会,自我安慰,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读这篇小说,我们会意识到,贫困,不仅仅影响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值得关注的是,贫困对人的心灵造成了隐性伤害,把人变成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会意识到,"木伢"们对文明生活的向往、内心的孤独是多么强烈。自卑的木伢、向往着的木伢,令人同情。女老板突然转变了对木伢的态度,正是因为被唤起了同情心。

小说有一个漂亮的结构。作者给读者设了一个"圈套",先不惜笔墨,渲染木伢生日聚会的热闹和女老板的愤怒,形成误导,把读者的思路引入一个预设的歧途。然后突然揭开谜底,抖出一个完全出乎读者预料的结果,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产生了强烈的叙述力量,深化了主题,激起了读者的阅读愉悦。小说中的女老板设圈套伏击木伢,小说的作者设圈套伏击读者。这种先煞费心机地误导读者最后再给读者一个意外谜底的写法,比那种只是先把谜底隐蔽起来最后再揭开谜底的写法,高了一筹。另外,作者对木伢自言自语幻想生日聚会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展得很开,使作品显得丰满生动。小小说总得有精彩的细节或场面来支撑,否则,会变得像一个故事梗概一样,干巴巴地无味。

主题开拓较深,表达机智,是这篇小小说值得肯定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小说对木伢的"木"刻画得有点儿过头,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人物形象。

上一篇:本期话题:美丽的"尘埃" 下一篇:苏格拉底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