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新药――艾汀

时间:2022-09-04 06:33:31

【前言】口服降糖新药――艾汀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激活人体内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的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γ),改变了代谢过程的基因表达,如脂肪代谢、胰岛素的信号传导、葡萄糖的转运等,降低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它并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加强现有胰岛...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体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常导致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需要超过生理剂量的胰岛素才能产生降糖效应,各种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不敏感或无反应。

科学家早在1988年就发现了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痛风常集中于同一个人身上。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因此将其命名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又称代谢综合征。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表明,2型糖尿病病人严格控制血糖后可明显减少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但并不明显减少心脏大血管并发症。有胰岛素抵抗的病人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与血中高浓度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容易被氧化,其氧化产物可引起脂质过分堆积,形成动脉硬化的粥样斑块。由此可见,对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也可防止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肾脏、视网膜和周围神经病变)及高血脂引起的心血管病变的发生。

原有的治疗糖尿病药物中,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脲类药物主要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会加重胰岛B细胞的负担,而胰岛素不缺乏的2型糖尿病病人也容易产生低血糖。双胍类降糖药虽可部分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可致乳酸中毒,同时对于消瘦的糖尿病病人可使体重进一步下降。α-糖酐酶抑制剂服用后可发生肠胀气和腹胀。胰岛素尽管是一种强有力的降糖药,但对本身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会加剧高胰岛素血症,饥饿感明显,饮食不易控制,体重有所增加。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并终于发现了一种既可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敏感性,又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药物,这种药物具有“噻唑烷二酮”的基本结构。其中曲格列酮在美国上市4年后因发现有肝脏毒性而停用。科学家对噻唑烷二酮的侧链进行了重新合成,得到一个新的化合物――吡格列酮(商品名艾汀),使二者的代谢途径完全不同。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激活人体内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的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γ),改变了代谢过程的基因表达,如脂肪代谢、胰岛素的信号传导、葡萄糖的转运等,降低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它并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加强现有胰岛素的作用来降低血糖。

另外,过氧化酶增殖活化受体在脂肪组织中表达的特异性极强,这有利于它分解和降低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

艾汀于1999年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2001年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批准在我国正式上市。目前已在美国、中国、加拿大、欧洲等27个国家及地区应用,使用人数超过两亿。艾汀口服吸收迅速,服后30分钟血中药物浓度即可达到治疗效果,1小时后血中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值。常用剂量为15~30毫克/日。服药2周后效果逐渐增强,6~8周后达最大,继续服药可维持降糖效果。

国内一组283人研究资料显示,每天服用艾汀15毫克,12周后平均空腹血糖下降1.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1.5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下降。服药12周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艾汀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有轻度水肿,可能由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后水钠潴留于体内所致,低盐饮食可避免水肿的发生。虽然至今未发现有肝脏损害的报道,但在服用中仍需监测肝功能。

(杨裕国主任每周三下午有专家门诊)

上一篇:精神分裂症患者拒绝就医怎么办? 下一篇:好心情有助癌症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