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9-04 06:13:41

试论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提高的过程,传统的教育习惯于权威地告诉孩子结果,剥夺孩子感受的权利。而现代教育倡导过程教育,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进行冷静思索,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如何选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旨在能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体验;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181-01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确并不容易,最根本的就是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互动共存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于个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将会是一种愉快地体验。

生动的案例

1.记得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学内容是

口算除法,其中的操作环节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旨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考,明确42÷3的口算算理。每个学生手中都4捆小棒,每捆10根,还有单独的2根,共计42根。许多学生迅速地完成了操作,一个孩子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分法: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一捆,还剩一捆,再把单独的2根小棒前2份每份分1根,最后拆开剩余的一捆,取1根补齐第三份缺少的l根,其余的9根每份再分3根,这样,每份分得14根。他正期待着台下的掌声,没想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笔者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不同分法。于是,请他们一一演示,说出分法。孩子们非常活跃,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对于每一种分法,只要正确,都给予肯定,并对思路简洁的分法表示赞赏。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收获很大,意犹未尽。

2.笔者的眼前又浮现出((求平均数》一课的精彩一幕

师:"昨天,学校举行了卡拉OK大赛,大家都是热心的观众,本班的一位选手还获得了二等奖,七位评委给出的分数分别是:93,94,96,89,92,95,94,你知道是怎样确定他的最后得分的吗?"

生1:"把7位评委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7,求平均数。"

生2:"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按比赛规则,必须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

师:"大家认为呢?"

生3:"应该把求平均数的知识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同学们想得太周到了!我们就按这个方法算一算他的最后得分吧。"

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内心创造与体验,从而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民主、平等、自由已成为现代教育文明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吨"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3.班里许多学生的家长在水果批发市场销售水果

于是,带他们走进市场,恰巧一辆运苹果的卡车正在卸货。学生身・临其境考察了有关问题:(1)一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00。 (2)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5――。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单位名称,感受了它们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 (1)搬一搬,一箱苹果10千克,说出自己的感受。(2)算一算,一箱苹果10千克,lO箱重多少千克?50箱呢?(3)想一想,多少箱苹果重1000千克?(4)议一议,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个铅球重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一头牛重500千克,( )个( )的重量是一吨?学生通过对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丰富了表象,感受到"吨"是一个很大的单位,从而加深了对"吨"的理解。(5)数一数,这辆卡车装了多少箱苹果,求出它的总重量。不少学生领悟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4.《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创设了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的情境

元旦联欢会,同学们用四种颜色的彩灯共206个布置教室,按红、黄、蓝、绿顺序依次排列,你能确定最后一个彩灯是什么颜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最后发现:206÷4=51(组)……2(个),最后一个彩灯是黄色的!师里一片欢呼声,学生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于是,又不失时机地提出第二个问题:"2005年元旦是星期一,2006年元旦是星期几?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共同讨论,寻找各种途径进行探究。笔者一边适时引导,一边观察学生的思维状况,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他们兴奋地告诉:"老师,您提出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都曾经体验过,只是没有想到其中还蕴藏着这么多数学知识,经过探索,我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学习教学真有用!"的确,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奇妙!一连串的问题将有限的题目引向了无限的思索,拓宽了思维领域,培养了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最后,学习是教育者的终身需求。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接纳不同的解题思路,如何去评价学习的质量,都是教育者非常关注,也是必须具备的教学素质。教学永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因此,"/r为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扩充知识,拓宽思路,放眼未来,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取过程,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结合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