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了的英雄

时间:2022-09-04 05:50:08

摘要:刘备、宋江、唐僧这三个在历史上以豪勇刚健著称的英雄人物出现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小说作品中时纷纷改头换面,道德水平高了,脾气好了,计谋差了,本事没了,总之显得无能了,与历史上的英雄形象有了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既反映着小说诞生时代主导精神对历史的解读,也反映了作家创作审美思想的指向。关键词:刘备宋江唐僧弱化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小说都产生于群众的土壤,在最终成书之前,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已有长久广泛的流传。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无意或有意地对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进行着塑造。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的人物就呈现出了一个流变的过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水浒传》中的宋江和《西游记》中的唐僧这三个人物和历史原型之间变化的跨度尤其大。虽然三部小说的内容主题各不相同,但对这三个在各自的集团里处于领袖地位的重要人物的处理却有着一致的明确指向。虽然他们仍处于被景仰和歌颂的地位,但都变文弱了,从铁血阳刚,能力超人的领袖,降格成温柔敦厚却看不见才能的偶像。而他们的阳刚武勇智慧计谋被转移到了他们助手的身上。在《三国演义》塑造的英雄群像中,蜀主刘备大概是最不像英雄的一个了。在建功立业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刘备的核心能力似乎就是一个 “哭”字。他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宋江形象在《水浒传》中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从横行江湖的勇悍的“剧贼”变成了一个爱做善事的土老财,似乎连“侠”字也沾不上,因为其武功能力实在是一般,倒更像是一个向往江湖生活的文弱书生。追求梦想,不畏艰险,西天取经的唐僧在《西游记》里基本上就成了一个引发徒弟们勇斗妖魔鬼怪的道具,最常用的台词就是“悟空救我”。小说在有意地剔除历史原型的哪些特性,又意图塑造起怎样的新形象,作者们是出于何种目的,依据什么标准对人物的特性进行取舍?首先让我们从人物出发,来看一看历史原型和小说形象之间出现的巨大差异。

先看《三国志》的刘备“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人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这里的刘备是一条敢作敢为的汉子,一怒之下,把自己的上司给揍了,然后“弃官亡命”。杀车胄、杀蔡阳等一系列事实也证明了刘备在《三国志》中的确是一个不好惹的豪强人物。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这些豪气不见了,教训督邮的人成了张飞,勇猛杀敌的故事也转到了关羽身上。在谋略方面,小说中有了诸葛亮这一多智而近妖的人物在,刘备实在是没有体现出什么才智来。博望坡一役,他由主导者成了旁观者。江东招亲一事中,本是掌握一切的他又成了一个被诸葛亮摆布的糊涂蛋。刘备的智谋在小说中完全移植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从上面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意图:把历史人物刘备身上的勇和智都进行了剥夺。不过他的功业还是必须要成功,勇武智谋还是必不可少,于是他身边人物的勇武智谋得到了大大地增强。这样处理无疑大大地弱化了刘备身上的英雄色彩。然而刘备毕竟不能是普通人,他是自己集团中的领袖,必须要有笼络人心管理团队的能力手段,于是小说形象上又被加入了一种原型所没有的核心能力“哭”。翻开小说,看刘备的创业史,从桃园三结义,得到两个打天下的好兄弟开始哭,到最后白帝城的哭作为落幕,他是一路哭过来的。勇猛的枭雄不见了,善谋的领袖不见了,在小说中走出来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哭哭滴滴文弱仁者。

再看下《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这一人物在历史中出现的形象和在小说中定型的形象之间差距可谓巨大,在恶与善之间经历了一番洗心革面。宋江的原型基本上就是一个“月黑风高夜,提刀去杀人”江湖狠角。宋江怒杀阎婆惜的故事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有,不过那时是一怒杀二人,把阎婆惜的情夫吴伟一并杀了。杀人后还壁上题诗:“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寻。”让人看到的是《水浒传》中武松的影子。而到《水浒传》中,宋江的恶名不见了,倒有了“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的美誉,随之而来的宋江的勇悍也不见了踪影,既没有了个人强大的武力,也没有了带领手下横行江湖对抗官军的才能。同样的故事,在《水浒传》中宋江杀阎婆惜杀得窝囊了很多。他是被逼无奈才动的手,而且只杀了一个女人。上梁山也没有义无反顾的勇气,还是被逼的,而且三上三下摇摆不定。带兵打仗,如果没有了吴用在旁出谋划策,那往往只能是“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了。读小说,读者总感觉以宋江文弱窝囊的形象似乎实在无法支撑起他在江湖上的名气。和刘备形象的处理一样,为了事业的继续,宋江在小说中被剥夺的武勇和智谋,也被分派到他身边的人物身上去了。而剩下的宋江同样只是一个文且弱的仁者形象。

再看唐僧。历史上的原型无疑是一个具有大智大勇的高僧。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竟敢孤身一人,一路西向,历经十几个春秋,跨越几十个国,最终成功取得真经,东归大唐。《唐书》《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文献均记载了他的光辉事迹。而在《西游记》里,他的形象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能忠诚于信念不动摇之外,在个人能力智慧上已经变得一无可取,和智勇的原型已经截然不同。在小说里他就是一个无知无能、善恶莫辨的笨和尚。他常常因不听劝告而自食其果,在磨难来临时唯一的本事就是大呼救命,却从来没见他向妖怪们哪怕是象征性地举起武器。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人物,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只能用紧箍咒整一整表现最好的孙悟空来体现一下自己的权威。当团队内部出现危机时,甚至还有在地上打滚耍赖的记录。当年圣僧克服种种困难,向着理想奋勇前进的可歌可敬的品质消逝了,留在小说中的只是可怜可笑。同样他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个接收了他的智慧和勇气的人物——孙悟空。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位作者的思想、经历也绝不相同,但从上面三个人物形象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诸多的不谋而合之处。他们都有意识地把原型人物身上的那种阳刚勇武的豪气和深谋远虑的智巧进行了小心地剔除,这两个特性一除,人物给人的感觉自然少了英雄气,感觉原型是被大大地“弱化”了。小说人物和原型之间的差距就此明显地凸现了出来。但人物的故事还是要继续,事业还是必须得成功,没有智谋和武勇自然是不行的。于是又是不约而同地,在原型身上移除的这两个特性出现在了他们助手的身上。其助手的形象就有了大大地“强化”。为什么小说对这几个人物要做如此处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思考。

从大的历史背景上来看,小说对刘备、宋江和唐僧形象个性的取舍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民心。三部作品都诞生于明朝中晚期。纵观之前的历史,在唐朝衰亡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长期的动荡纷争之中。先是军阀割据,攻伐不断,后是外族入侵,汉民族屡遭打击和屠戮。明初之后,国家趋于稳定。民众此时早已厌倦了英雄们的铁血雄风、丰功伟绩,元代张养浩的“兴,百姓苦;忘,百姓苦”可以说是时代的心声。民众期望得到的是安定而平凡的生活,他们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豪勇不是睿智而是能够爱护百姓的仁慈。在人物故事的传播中,人们自然会下意识地将这一种对统治者的褒贬融入口头笔端,对人物加以符合自己意愿的剪裁修饰,从而带来人物形象的巨大变化。

其次,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文学作品对刘备、宋江、唐僧形象的改造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儒家理论的长期主导下,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以礼教道德为中心,强调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孝敬父母、忠君爱国作为行为规范的一种伦理道德型文化。而儒家教义对人个体塑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求其能够成为一个 “君子”。刘备、宋江、唐僧三个人物在各自的集团中都居于领导地位,是作者们所要推崇歌颂的偶像,所以就必须承担这种道德信念。这一点毫无意外地压倒了文学作品对塑造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的要求。历史原型身上的勇猛豪雄会有凶残跋扈之嫌,足智多谋与阴险狡诈也想去不远,如由他们亲手缔造丰功伟绩背后不免会有杀戮和鲜血,阴谋与狠毒。这些都与“完美”的人格标准是不相符,所以也正是作者们需要极力淡化和剔除的。在弱化人物智能武功的同时,依据这种道德标准,作者又给人物注入大量 “仁”的要素。于是刘备由豪强被捏造成有菩萨心肠的正义仁慈的化身,“剧贼”宋江不再杀人越货而成为一个忠义之士,唐僧也不能亲自动手降妖伏魔而常常希望以德服人。“仁义”“仁慈”的大旗在小说中高高树立起来了。作者将他们放在作品至高无上的位置加以推崇和歌颂目的也就在于此。这些改造使人物从他们的时空中抽离了出来,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个虚空的符号。当读者把他们放回小说的情节中进行欣赏时,不免会觉得人物在故事中是格格不入的。作者对历史原型提纯净化的结果,使得宋江、刘备和唐僧的形象在小说作品也产生了自相矛盾:一方面极欲歌颂强调他们的领袖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却使人物沿着孱弱的个性愈走愈远。可以说小说创作者的这种过分崇德的努力基本上是失败了。人物失去了智勇和个性,因人成事,在读者眼中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领袖人物的魅力。毕竟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这几部作品诞生时已经显露出了力不从心。其统治思想和统治阶层已经开始不可避免地走向保守腐朽。而在另一方面,从两宋开始的手工业、商业的较快地发展强烈地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欲求。旧有的升平、宁静的道统世界被松动,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反映时展的文学作品,自然难以避免这种变化在其中得到体现。从《三国演义》的刘备,到《水浒传》的宋江,到《西游记》的唐僧,在作品弱化其形象以提纯其道德伦理规范的过程中,其神圣的光环却是在逐渐褪色。

从文学审美上看,在小说诞生的时代,文学审美逐渐向阴柔靠拢也对刘备等形象由强而弱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宋之后,一方面是统治者的崇文抑武,一方面是汉唐雄风不再,整个民族从主体精神、价值观念到审美意识上都完成了一次由向外的豪健到向内的自省的转化。文人情趣整体上更倾向于欣赏雅致阴柔的美而不喜粗放阳刚。刘备、宋江、唐僧除去英雄豪气之后都被注入了几分文人的书卷气,显得文弱儒雅一些。《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不能横刀立马,却有文质彬彬言行。江湖出身的宋江,小说虽说到他喜些棍棒功夫,但始终没见他表现,反倒更喜欢舞文弄墨,有着文人身上的那种多愁善感。唐僧的西天取经,也充满着文人式的幻想,他对西天圣地有着文人对桃花源般的向往。对人对事充满理想主义色彩。面对妖魔鬼怪的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靠嘴皮子说服人家。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秀才遇到兵的情景。文人阴柔审美志趣在刘备等三人形象上的投影,也是使他们形象在小说中变得文弱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金生奎.试论中国古代文学阴柔审美的历史生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席红霞.刘备、宋江、唐僧“主弱”形象的文化传统成因[J].殷都学刊,2004,(4)

[3]王伟.浅谈宋江形象复杂性成因.泰安师专学报[J], 2002,24(4)

上一篇:建筑门窗幕墙保温\防水施工工艺的总结与探索 下一篇:变电工程实用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