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县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时间:2022-09-04 03:43:53

南皮县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 了解南皮县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动态,探讨布病防止对策及方法。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全县涉及羊养殖、屠宰、畜产品加工等布病高危人群进行检测。加大对家畜的防病力度,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预防和控制布病感染流行。

【关键词】 高危人群;布病;监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5-01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共患的慢性细菌性传染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很广泛的分布。近年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逐年递增,给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及时掌握南皮县布病疫情动态,预测疫情发生趋势,及时发现疫情,对布病高危人群进行了血清学监测检验,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血清标本来源 2011――2012年南皮县部分乡村有羊接触史人员共210人(无菌苗接种史),年龄在25-65岁之间,其中男性155人,女性55人。

1.2 诊断试剂 布病琥红平板凝集抗原和布病试管凝集抗原,均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提供。具体操作依据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和GB16885-1997《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进行。

1.3 监测方法 按照“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进行实验室检测。初筛试验: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正式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资料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11――2012年间监测布病抗体阳性感染率情况 2011年采集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100人份,抗体阳性10例,阳性率为10.0%;2012年采集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110人份,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为17.3%;2012年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2011――2012年2年间共采集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210人份,抗体阳性29例,平均阳性率为13.8%。2012年南皮县布病抗体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2.2 布病感染的人群分布情况 2011――2012年29例抗体阳性者中,性别分布男性(25人)占86.2%,女性(4人)占13.8%;年龄分布青壮年为主,25-65岁(24人)占82.8%,25岁以下(2人)占6.90%,65岁以上(3人)占10.3%;职业分布养殖(26人)占89.6%,屠宰(2人)感染者密切接触人员(1人)。

2.3 布病感染的地区分布 被检出抗体阳性的人群中22例来自冯口镇(7例)、王寺镇(5例)、鲍官屯镇(6例)、大浪淀乡(4例),占总感染的75.9%。这些乡镇为羊养殖集中地,主要是家庭散养。

2.4 布病感染人群的接触史调查 在29例布病抗体阳性患者中,包括1例感染者密切接触人员也有明显的羊接触史。其中散养户26人均有明确接触母羊流产物接触史,占总感染人数的89.6%。

3 讨论

通过对两年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南皮县高危人群布病感染率有了很大增加。主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牛羊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的加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牲蓄间流通渠道广泛和购进病蓄而使蓄间疫情爆发蔓延,从而继发人间布病的感染[1]。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南皮县布病感染者主要来自冯口镇、王寺镇等四个乡镇羊散养户,家庭散养往往疏于对健康羊的菌苗接种,并难以实现对病蓄的隔离和淘汰。缺乏对布病的防护意识,人员经常直接用手接触病蓄的分娩物、血液、等分泌物,增加了感染布病机会[2]此外,布病感染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的防范意识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的过程未能正确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具,接触到病原后未能及时进行清洗,也是导致男性的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原因[3]。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与传染源接触机会有关[4]。本次监测发现感染者密切接触人员中有1例布病阳性,经调查有羊接触史,提示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布病证据不足,因而关于布病人传人的可能性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本次监测中还发现南皮县高危人群布病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三季节呈现感染高峰,与牲畜的生产季节高峰密切相关。阳性人群中确证接触母羊流产物者是人间布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与尚德秋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加大对家畜的防病力度,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加强防范措施,并开展蓄间免疫和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布病感染流行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海红,马科,袁琳,等.辽宁省清原县上堡村布布鲁杆菌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1):81.

[2] 刘东立,孙亮,杨海,等.西安市职业人群布鲁杆菌病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5):589.

[3]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学防治杂志,2001,16(1):29-31.

[4] 吕兆成,黄志刚.布鲁氏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核心问题和特点[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6):28-29.

上一篇: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 下一篇:肾脏移植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