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

时间:2022-09-04 03:31:20

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

【摘要】公共利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公共利益概念进行简单的界定,提出“公共利益”为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需要,能够满足他们一定物质或者精神需求,为他们带来好处的那部分利益,并对我国有关“公共利益”相关规定进行总结,提出了公共利益的内涵为受益主体的多数性和不特定性、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博弈均衡、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并列举出了部分外延。

【关键词】公共利益 定义 私权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及内涵

《辞源》中的公益概念为“公共之利益。相对于一个人之私利、私益而言。”由此,我们可从公共与利益两方面来界定公共利益。“公共”,顾名思义,就是指的大众、公众,用我们法学术语来说就是指的不特定的多数人;“利益”就是指的的好处,也就是一件事物或者一件事情对一个人的价值。庞德认为:“利益是人们个别地通过集团或关系,企求满足的一种要求、愿望或期待;因而利益也就是通过政治,组织社会的武力,对人们关系进行调整和对人们行为加以安排时所必须考虑的东西。”①在法学界,权威的民法专家和宪法、行政法专家都曾提出过明确方案想要去准确的界定“公共利益”。梁慧星教授认为,公共利益必须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直接享受的利益,如公共设施、城市改造、商品房开发等属于间接利益的则不在此列;姜明安教授则提出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的做法,通过列举加概括的方式。这些方案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即便是承认和认同公共利益的学者也会认为要想提出一个包罗万象,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出“公共利益”一个基本的概念,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将其完善,使之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公共利益”简单的定义为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需要,能够满足他们一定物质或者精神需求,为他们带来好处的那部分利益。

“公共利益”是与私人利益相对的概念,是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需要,能够满足他们一定物质或者精神需求,为他们带来好处的那部分利益。

二、受益主体的多数性和不特定性

1. 多数性

多数性则是指的受益人应该是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甚至是全部的社会成员,这说明受益主体在数量上必须很多。

然而,现在社会上很多打着“公共利益”旗号的旗帜却没有为人民带来好处,相反,则是很多人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究其原因,则主要有两种:一个是行为人主观的故意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做没有为人民带来公共利益的事情,另外一种是客观上的原因,本身是真正的公益事业,然而部分人却因为一些客观上的原因而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公共利益。一般来说,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严厉打击;而对于后者来说,我们应该认真找出这里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大家能真正的享受到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2.不特定性

“不特定性”是与“特定性”想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利益的享有主体是特定的,那么这种利益就不应该叫做公共利益,而一个是个人利益或者是集体利益。公共利益的主体一个是在一个开放的大空间里存在,比如,学校的体育场平时都是为大家开放的,不论是不是住在学校里,也不论是不是学校的学生或者是老师,大家都可以去哪里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馆应该说是符合公共利益的,然而,有些高档小区里面的健身房,操场等锻炼场所只是为小区的住户提供的,这样的健身房等很难体现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因为它的受益主体都是在一个不开放的空间里面的特定的人。

“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在社会中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而那些成员较少的利益集团由于个体的利益相关性更大,因而更容易被组织起来。这些强势的小规模的利益集团相对于力量分散的社会公众而言对于社会公共决策的影响力更强,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寻租来造成政府公共决策的倾斜,以牺牲那些没有组织起来的、力量分散的社会公众利益为代价来实现集团的特殊利益,造成社会福利的丧失。”②我们必须准确的区分“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是某些团体、集体、地方、部门的共同利益,所以,归根到底,“公共利益”一定是在一个开放空间内对不特定人的利益和好处。

三、“公共利益”的外延

“ 公共利益”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必须将其具体化,我个人认为,在已经给出其大概概念之后,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举例的方式将其列举出来,这样不但在实际操作中的可操作性比较大,也更利于广大人民的理解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划拨用地目录》中规定的公共利益如下:

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用地、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非营利性邮政设施用地、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公益性科研机构用地、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用地、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非营利性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石油天然气设施用地、煤炭设施用地、电力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铁路交通设施用地、公路交通设施用地、水路交通设施用地、民用机场设施用地、特殊用地。

十九个大类下又细分了多个小类,可以说这样的规定已经十分详细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比较繁琐,但是“公共利益”这个词汇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明确的规定首先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在很多法规政策等文件中“公共利益”是可以通用的,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少很多重复制定的麻烦。

参考文献

[1]罗伟敏.简析“公共利益”的内涵《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月(下).164

[2]周林彬,何朝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一种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进路》,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曹潇尹(1988-),女,四川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法。

上一篇:浅谈高校电算化会计系统控制 下一篇:商业健康保险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