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04 03:15:04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散落在远离信息中心的城市,虽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但是由于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的显著差距,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成为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针对这一系列尖锐的问题, 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学校各方面的革新。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问题;现状;探索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始终把高校大学生就业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育部先后批准了近300所本科院校,这部分高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大部分散落在远离信息中心的城市,虽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但是由于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的显著差距,成为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

1.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学科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偏离。学科建设侧重院校学科的特色优势,其发展能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办学特色侧重院校全局的特色优势,立足全校整体性革新。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整体与局部间发展不协调,很难做到全面发展,甚至背离初衷,延缓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1.2就业体制亟须完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方针仍旧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而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体制尚未建立,旧体制模式的沿用,使学校教学侧重点有失偏颇,而需要完善这一体制,将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老师的头脑中需要较长时间。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经济发展缓慢的二、三线城市,远离现代化的生活水准,这让一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对这类院校望而却步,致使新建本科院校很难实现师资引进工作;

1.4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特殊性

1.4.1依赖心理。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独立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往往被动择业、逃避市场化就业形势,“等、靠、要”依赖心理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断涌现:等企业上门就业,靠家长关系就业、要学校保证就业,而大学生却始终不能迈出自主择业的步伐。

1.4.2自卑心理。很多大学生择业时虽踌躇满志,但由于招聘单位种种条件限制,不断经受打击,受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惧怕步入社会,抵触竞争,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会夸大社会的复杂性和负面影响,产生比较偏激的思想。

1.4.3好高骛远。新建本科院校基于自身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很多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1.5社会环境。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用人单位对企业员工的选择性增大,这就造成了很多用人单位对二类本科院校毕业生,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认知错误,用人单位往往只限招“865”和“211”高校的学生,忽视了学生自身素质,这给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积极对策

鉴于上述几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分析研究,不断探索问题对策,下面简要阐述几点有利对策。

2.1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学科建设时,要根据地域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开设特色专业,为院校发展提供一定的硬件支撑,同时针对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对具有显著优势的学科专业给予重点建设,这对沉淀院校历史、打造院校特色、提升院校知名度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2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建设。

2.2.1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大学生入学初期,应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大学职业生涯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大二和大三时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及其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在大四期间,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势,迅速掌握应聘技巧,了解就业程序,规避就业风险。

2.2.2搭建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的网络就业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毕业生信息资源网络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网络化等过程。开发以就业为目的的网络系统,建立就业信息库,既包括毕业生详实的电子档案、就业意向、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生的情况跟踪,也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使资源网络共享,真正实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2.3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用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2.4加强高校综合实力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加强师资力量和改善硬件措施两方面着手。首先,引进吸收人才,优化师资结构,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硬件环境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升,增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建立健康的就业心理。

2.5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拓就业新途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应本着“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原则,积极开展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地方政策,吸引更多企业走进校园,为大学生开辟就业通道、增加就业机会,建立良性的就业环境。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需要全面考虑,只有通过高校自身的调整,合理利用就业政策,才能开辟一条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就业工作发展的道路,这是解决此类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俞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和趋势分析.理论观察,2009.

[2] 胡莉.高效就业体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世界教育信息,2007.

[3] 连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分析.出国与就业,2010.

[4] 韩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

[5] 黄莉萍.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白云涛,男 ,辅导员,实习研究员,本科,黑河学院美术系。

基金项目:黑河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研究与实践》(JYY201104)

上一篇:从归化异化看旅游广告翻译 下一篇:动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