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人物形象分析”三法

时间:2022-09-04 02:50:52

小议“人物形象分析”三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够沿袭至今,可见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践也的确能够证明:只有乘载乐之舟的人,才能够真正在学海中自由遨游。但是,学海中航程的远近,却和舵手娴熟与否的驾驭能力密切相关,综观优秀舵手成路,学海中并非总有导师为其指点迷津、破解疑团。究其根本,是因为得益于老师指点迷津之道,破解疑团之法,可见方法传授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更无例外,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如果仅仅抓住教材中的死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如何才能让他们在学海中披波斩浪,成为一名优秀舵手?最佳答案应该是靠教师在课堂内富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艺术性教法的引导,结合范文,授之以“渔”,势在必行。

人是社会的主体,写人的文章数量最多,如何探知人物心灵内涵、品味人物特色,把握作者情感倾向?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塑造人物形象有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如果抓住其中某方面探求分析,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一面》中,作者大量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起来,远景粗线条勾勒、近处有意识观察:瘦瘦的、五十上下……中景更加清晰:咬着烟嘴,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特写令人难忘“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已经熏黑了”几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然而,纯粹的“以貌取人”法也并非准确无误,所以,必要的还应看看语言描写。

二、语言描写,品评人物特色

俗语说“言为心声”抓住语言,人物思想性格也就反映出来了。《为学》一文,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表明他只强调物质条件;“买舟”表明对物质要求高;“数年,欲”反映了富僧畏惧困难的心态,而贫僧两个“一”字,表明贫僧对物质要求之低;一个“足”字体现了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闻其声如见其人,两人在客观困难面前完全相反的态度,通过语言揭示出来了。

三、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品质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谈到:“思想是行动的前提。”人们的心理描写,剖析了人物的心灵内涵,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课》先写小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逃学的念头。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了小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接着作者描写了小弗郎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又出什么事啦?”展示了稚气孩子爱憎分明的内心,也为后面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当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含义后,“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呼声中既有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也有对“最后一课”的惋惜,更有对以前旷课、怕老师严厉惩罚的悔恨,这些心理描写,表明了孩子的爱国意识正在成长。当韩麦尔让他背书时,他想的已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我任何代价都愿意付出……心里挺难受……”当听到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声时,他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些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文章灵活运用了心理刻画的方法展示了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不懂事到热爱法语、敬爱老师、热爱祖国的成长过程。

语文教材的范文应是学习了解生活的典范,总结方法的依据,语文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一颗感知美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学应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利用范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乐学,不时授之以“渔”,更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使之会学,时时授之以“渔”。实践证明,只有把规律教给学生,才能为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条件(宁鸿彬),乐之是知之的前提,只有用授之以“渔”的教法,才能让学生有乐之捕“鱼”的收获,才能达到让其主动知之的效果。

[作者简介]黄燕,女,(1977――)隆化郭家屯中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创新教育呼唤新的评价与管理机制 下一篇:立法应契合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