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读书

时间:2022-09-04 02:03:04

青春作伴好读书

明代学者吴凯在《读书十六观补》中说:“尤延之尝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其嗜书之笃如此,读书者,当作此观。”如此古典、超逸、清雅的读书境界,实在是一种纯然的精神享受。今天,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读书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们欣赏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童。

书是要捧着读的

王 蒙

网络上的浏览,从广义上说也算是阅读的一种。但是,它跟阅读印刷品的书籍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本书在你手里,它有一种相对的安定感和归属感,你读起来会相对比较认真,思考也会比较多。

当你拿着一本书看的时候,你会把它当作一种道理,一种经验,一种智慧,需要更多地唤起你去消化。用我的语言说就是“互证”,是一种跟它掰扯的愿望,这个是网络上所没有的。

书的作用特别多,但我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互证”,就是说用你的人生经验去补充那个书,来说明这个书,同时用那个书上的叙述和描写来比照你的人生经验,加深你对人生的理解。在我看来,在书里边发现人生,在人生里发现书,是最快乐的事情。

尽管网络提供的强大的查找、搜索功能是书没法比拟的,但是我所说的阅读、体味、思考、互证,这个要捧着书才行。

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网络上看一看是为了接触一下,一看这个书确实值得看,他就去买。相反,一看,北京话叫“臭大粪”,他就不去买了。因此,网络阅读和纸质图书阅读并不存在想象中的尖锐矛盾,也并不能互相代替。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会因为有网络就不去买书,不去读书;同样一个爱浏览网络的人,如果他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知识基础。他也照样会去买书。

当然,现在的书也是越来越多样了,各种畅销书、排行榜层出不穷。但是,如果只盯住这些书,就好比是光吃冰棍,或者光喝甜水,吃着也很舒服,但营养不够。还有一些书。东拼西凑,连蒙带唬,错误百出,甚至于宣扬迷信、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比如说,有过一些关于气功的书,说得特别悬,最后证明是骗子。还有一些所谓职场生存手册、人际关系什么诀窍之类的书,如果它们说的都是真的,那个作者就不需要写这个书了,他早就成功得没法再成功了。

因此。把书捧着读的同时,还得提高对书的辨别与鉴赏能力。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的书香才会更浓郁。飘得更久远。

【精彩点评】

信息技术时代,网络阅读以快捷、节约等优势征服了不少青少年,但网络阅读不能代替传统纸质阅读。传统纸质书籍所承载的知识是经过了沉思、积淀和深度加工的,有其在文化传承上不可代替的厚重与理性。书籍不仅传播知识,并且有其本身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其外观、质地、版面等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书是要捧着读的。”王蒙先生说得多好!一卷书在手,书香漫溢的阅读会给人闲适与随意的感觉,产生一种无可比拟的文化接受和文化交流的愉悦感。

1,为什么说“如果只盯住这些书,就好比是光吃冰棍,或者光喝甜水”?

2,结合文章简要说明作者心中网络阅读和纸质图书阅读的关系,再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3,文章的标题是“书是要捧着读的”,请依据全文分析它的含义。

一、答题六要点

1,提高阅读速度。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会乱走。写文章的人往往会在开头花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2,把握整体局部。对文章的整体应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因此同学们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重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话里有话,不能简单地一扫而过。

4,理解重点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耐人寻味,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

5,筛选整合信息。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整合信息”,“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组织成一个观点,加以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三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析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6,善于识破干扰。不少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不选那个。选择题中往往设有“陷阱”,同学们要学会反干扰,挑出干扰项。干扰项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2)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

(3)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二、解题三步骤

1,读并概括着。

有些同学可能会担心,这样读会读得很慢,还影响自己快速进入文章情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种担心没有必要。我们要求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目的在于有效掌握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这里所说的“概括”是要求有这种思维意识,即边读边思考,对每段内容有个大致印象,从而了解全文内容、中心和结构层次,为第二步做好准备。

2,按顺序答题。

根据命题原则,命题者总是先呈现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后呈现需整体把握的题。对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可采取以下步骤解答: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确定有效阅读区间;(有第一遍阅读思考作基础,便能很快确定)

(3)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而对于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题,应采取的解题步骤是: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整体把握材料,明确材料中心。

这一步容易忽视,且十分重要。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所选取的一切材料,所使用的一切手法和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所以,只要是针对全文设问,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文章的中心都是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点,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3,回读全文,修正答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现在的书也是越来越多样了,各种畅销书层出不穷,新书带给人常常是新鲜的感受,读来往往是轻松愉快的,所以作者将它们比作冰棍和甜水。而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靠的却是经典作品,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著作是真正的精神食粮,相对于流行作品,它们是米饭或者正餐,如果不读经典,注定在文化修养上“营养不良”。

2,网络阅读和纸质图书阅读并不存在想象中的尖锐矛盾,也并不能互相代替。不能因为有网络就不去买书,不去读书。

我的体会:一册图书在手,阅读非常方便舒服,而利用网络搜索功能,获得信息则更加快捷。我常常在网上浏览新出版图书的信息,也会将自己读书的经验所得在网络上与朋友们分享交流。

3,作者想说网络上的浏览跟阅读印刷品书籍还是不一样的。(1)网络上的浏览,从广义上说也算是阅读的一种。(2)一本书在你手里,它有一种相对的安定感和归属感。你读起来会相对比较认真,思考也会比较多。(3)阅读、体味、思考、互证,都要捧着书才行。

上一篇: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技巧与训练 下一篇:“新语文学习杯”江苏省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