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文本,让语文味儿更馥郁芬芳

时间:2022-09-04 01:50:07

咀嚼文本,让语文味儿更馥郁芬芳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精准地把握教材特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呈现出语文味儿的馥郁芬芳。

一、咀嚼关键字词,感受用词的精妙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充分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紧紧扣住书后练习题,抓住关键字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中,我巧妙地抓住了“顷刻间”一词展开教学。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容易将“顷”字的音读错,我就借机让学生查字典,掌握读音,了解字义,学生知道了“顷刻间”的意思是“时间非常快”。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表示时间很快的类似的词语,他们纷纷说出“一瞬间”“一眨眼”“刹那间”“转眼间”等。我并没有因此停止这一环节,紧接着又让学生说出表示时间很快的两个字的词语,他们说出了“立刻”“马上”“立即”“即刻”等。随即,我又让他们说出了四个字的表示时间快的词语,他们相互补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白驹过隙”等词语不绝于耳。一个词语,瞬间扩展成几组词语,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地增多。继而,我引导学生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竺可桢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年轻了几十岁?从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由一个词语的教学,渗透到一句话的教学及整篇文章的教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有效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彰显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又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字词“笑”“泛”“酸涩”“漾”等,进行了有效教学。品读“笑”时,我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从“笑”中读懂了哪些?再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培养语感。品读“泛”时,引导学生把“泛”与“冒”“涌”“激”进行对比,品味出“泛”字就是从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的、轻微的、淡淡的、慢慢产生的对刘老师的不幸感到同情和辛酸难受的复杂情感。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出当时学生内心悄悄涌现出的“酸涩”,与之前的“笑”形成对比,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在品读“漾”字时,学生难于理解其在文本中的含义,我给出了“漾”在字典中的几种解释:①水面微微动荡。②液体太满而向外流。③〈方言〉小的湖泊。我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文本中应该选择哪一个解释?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再思考、交流,就能够充分理解其表达的真正内涵,再次感悟到作者用词的精当,更进一步明确语文中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和独特意韵。

二、咀嚼标点符号,感受意境的深远

标点符号是文本的又一体现形式。教师抓住文中关键的标点符号,有效地想象理解,进行说话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意境的深远。如《理想的风筝》一文中的三个省略号。

第一处:“……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第二处:“倘若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

第三处:“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教学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三处省略号的作用。第一处是省略了老师所讲的故事内容;第二处是想法的省略;第三处是省略了我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一处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自由说说《女娲造人》的故事,要求讲得形象生动,借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处的教学,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省略了什么,又为什么会突然转变想法,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由衷赞美;第三处的教学,我给学生配乐,以“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为开头,接着续写下去,用诗歌一样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促进其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

三、咀嚼文本细节,感受意蕴的深刻

一篇文章能够打动人心,就在于作者妙不可言的细节描写,也就是文本的细节。教学中,抓住文本细节有效组织教学,就可以从中感受到文本的深刻意蕴。

《老人与海鸥》一课,无论是“老人简朴的外貌”,还是“老人与海鸥的默契相伴”,乃至于“最后的送别”,都写得极为细致动人。这一个个细节,让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

教学时,我围绕课题质疑:“老人与海鸥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学生迅速找到第13自然段的“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是课文中关键性的语句。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结合课后习题:“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再次走入文本,品读细节,解决疑惑,让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的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感情,揣摩其中的深刻意蕴,从而“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如“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一句,“顺着”“边走边放”这两个动词是对老人喂海鸥的细节的描写,老人的动作是多么娴熟,而从“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海鸥与老人之间的配合是多么默契。海鸥有节奏翻飞,那场面又是多么的宏伟壮观!

教法无形,追者无止!只要语文教师真正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真谛,无时无刻都不忘文本的咀嚼,深入地研究探索,巧妙地将自己的思考研究进行实践,就会让课堂的语文味儿更加馥郁芬芳!

上一篇:巧抓文眼,牵动全篇 下一篇:关注文体特征, 实施“类课文”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