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培育策略

时间:2022-09-04 01:29:28

辽宁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培育策略

[提要] 辽宁省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必须突破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瓶颈问题。本文对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6日

体验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主导产业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趋向,日益受到各国家和地区的广泛重视。而消费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化产业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和智慧产业,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员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面临资金短缺,而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或将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存在着巨大缺口,需要大约30万文化创意类人才,但目前从业人员仅有3万余人。辽宁省高端原创人才、国际化文化产业人才、经营管理文化产业人才、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缺口很大。因此,要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建立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到文化产业中来;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积极建设人才交流平台和培训基地。

一、辽宁省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现状及需求趋势

近年来,辽宁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规模逐渐壮大,新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聚集渐成规模,且人才主体构成凸显年轻化趋势,人才创新活力和整体素质均不断增强,但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导致文化产业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进而导致人才大量外流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文化产业难以实现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此,要真正实现以人才为依托推动辽宁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亟须一大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规则、擅长文化产业市场运作、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能力,熟悉金融领域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

二、辽宁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培育途径

(一)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机制。所谓的文化产业人才,一般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服务于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积极制定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大地发挥文化产业人才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以及经营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优秀人才。要站在国际化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环境建设,营造适于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生活环境与社会氛围。例如,美国Google公司通过“智力乐园”式的办公场所,营造了一种有利于激发创意思维的文化氛围,从而给员工更多的思想空间和自由时间,工作因此成为了一种乐趣;新加坡则发展创意社区,加快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与速度,造就跨越行业界限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二)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育已成为完善文化产业链的关键。面对辽宁省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在引进国外文化产业人才之时,更应该加强本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高等院校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辽宁省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如东北大学、辽宁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整合优势资源,设立艺术、设计、媒体、文化产业研究院,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各种创新竞赛活动,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大专院校的文化产业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建设,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动漫、新媒体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文化产业人才;鼓励企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互动、互助、互促的联手合作,打破地域、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壁垒,实施“产学研联合体”人才联合培养方式;以创意产品、产业为导向,构建文化产业人才链。

加快实现辽宁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式、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辽宁省本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更多社会化的文化服务与学习设施,营造学习化社会,开设各种讲座,提供各类图书资料,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与文化修养,将设计、媒体、艺术等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应广开途径,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文化创意大赛、资格认证、公开招聘等方式发现人才;利用各种媒体与舆论,鼓励创新,宣传创意,提升社会对于文化产业人才重要意义的认识,让辽宁省每一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能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

提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层次,真正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既懂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培养不同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既包括长期的学历的培养,也包括短期的进修培训,既包括高层次的研究生的培养,也包括本科或专科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全面的一般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专门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套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评价标准。

(三)构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服务机制。辽宁省可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产业创意论坛、文化展览和文艺博览会等方式,为本省文化产业人才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派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去国内外培训,提升其创意技术和能力;鼓励文化产业人才与海内外专家交流合作,选派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的一流大学深造学习,努力造就善经营、懂管理、有创意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聘请国外文化产业拔尖人才为培训顾问,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抓紧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服务交流平台,制定人才需求规划、人才培养及管理政策、提供全面实时的产业信息服务等,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完善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韩国经验,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构,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辽宁省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尊重文化产业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人力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人才资本,是辽宁省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关键,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收益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四)创新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Profit(普若非咨询)认为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组织的效率。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而制定扶持政策、奖励创新成果、激发创意精神,为文化产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培养和发掘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必须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采取高浮动的薪酬方案,通过管理入股,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方式为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提供物质和资金的资助;通过建立创意项目奖金制度和制定优秀文化产业人才重点扶持计划,打造一批顶尖的文化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教育、给予多通道的晋升制度、营造自由轻松的工作环境和通畅的沟通环境、构建和谐的团队文化等措施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精神激励。通过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辽宁省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佟贺丰.英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1.12.

[2]邱瑛,高维全.辽宁省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4.

[3]彭雯.北京两会建议:规模化培养文化产业人才[N].北京商报,2012.2.

上一篇:基于“存在感”视角的人本管理策略 下一篇:威福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