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功、坐功与延年益寿

时间:2022-09-03 10:39:33

人类的体育活动本应追求生命的健康,而竞技体育却走向了反面。是否存在着某些方法,既能快速提高运动技能,又能从根本上有益于生命健康呢?

运动技能与生命健康

人体生命的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的状态”,应该包括结构、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生命的健康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

体育教育也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体育运动员不一定健康,而且大部分不长寿。据保险公司对6000名已故运动员的资料统计,运动员平均寿命才50岁,远低于一般人70岁的平均寿命。百岁老寿星中,有不少人并不经常运动。许多运动员还未领到退休金就英年早逝,大多是因过度运动。如何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呢?很多人知道有张有弛是运动之道,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但不应该是运动时高负荷运动、休息时松弛懒散。有些人所谓的“休息娱乐”却是另外一种消耗性“运动”。

练养同一

如何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呢?本文略举两例――桩功和坐功。

桩功和坐功,从外形上皆可有动有静,实际上是内外兼修,稳固周身,坚实根基,舒筋活络,伸筋拔骨,通气行血,实内坚外,洁内华外,自然也可用于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合理性结构与姿势,从而身心健康,而且可有养生求道和训练竞技等不同侧重。本文侧重后者。

从表层现象上看,桩功功架五花八门,“身体的任何间架状态均可作为功架”,但无论桩功的种类如何繁多,其根本意义最重要,应该明白。

1.求畅通经脉以养生

“松”桩使经脉得以充分舒展,再给予一定的外力引导(例如特定的呼吸、导引动作等),使经脉畅通,调节气血运行,虚则补,实则泄,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养生祛疾效果。

2.求浑然一体以抗击

“紧”桩达到所谓的“紧”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这种手段的最终指向是求得人身“浑圆一体”。所谓的“浑圆一体”还有许多别样的说法,例如“六面力”、“浑圆力”、“整体力”等。人体是通过许多关节、韧带、表皮、脂肪、肌肉而联结在一起的,这种松散连接的结构,其抗击力必然是有限的,而通过紧桩求得身体的绷紧,因此打到身上的力量不是集中在被攻击的点上,而是由于身体的浑然一体,使这种力转移到整体上来,这样就由局部受力变成了整体受力,因此浑然一体的身体状态必然会具备强大的抗击力。这就是修炼抗击力的不传之秘。

3.求连贯一体以发力

通过桩功修炼(“炼”比“练”的程度更深),可以提高发力强度,而这种桩功修炼方法,不是养生桩的松桩,也不是抗击桩的紧桩,而是求能将身体连贯成为一体的“动态桩”。姿势的变换,是全身关节活动(螺旋运动)的表现,是由一桩向另一桩过渡形式的变化。发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整体力,是合力。整体力必然大于局部力,合力必然大于分力,这就是中华传统武术发力的奥秘。而力量的流畅传导就需要通过动态桩的修炼来求得人身的“连贯一体”。“动态桩”是在紧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才开始进行修炼的。“动态桩”有两个核心因素:一是人体的浑圆状态;二是在此浑圆一体的基础上,人体进行缓慢的动态发力过程,即“试力”。人体的紧桩状态保证了身体的整体性,这样就做到力量能够叠加而不是分散。“动态桩”修证的方式是在保持紧桩的功态的基础上,实施点的移动、线的伸缩和面的变换。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参考不同资料,进行体认。但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切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坐功

人体的神经系统、气血循行,大体说来,都以脊椎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坐姿将手足加以盘曲,腰、胯、踝等周身关节、筋腱以至所有器官、系统自然得到锻炼并逐步达到较佳状态,而左右气血交叉散发而归于原始整体的状态,自身互相交流,即可减少散发的作用,又可自相调剂以至成为恢复体能的原动力。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对人体的健康有碍,会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腿脚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的衰老与死亡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于躯干与头部。盘足屈膝静坐,感觉足腿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而有从未经验过的。如果持之以恒,便能坐到足腿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发生,反而不愿意松散双腿了。所以盘足屈膝,不但无妨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桩功中力量的“蓄”和“发”及要义在坐功中同样皆可应用。

不管桩功还是坐功,都需处理好松与紧的关系。身体的关节就好像一个弹簧,松要有回弹之力,紧要有爆发之势;收缩时有撑张之力,撑张时有收缩之力;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一般人运动,当屈肌紧张缩短时,伸肌则处于放松放长状态;当伸肌紧张缩短时,屈肌则处于放松放长状态,周身的肌肉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用力状态。真正的放松应是周身肌肉均衡用力,屈肌和伸肌都应取得沉的感觉。此时周身特别轻灵,自身达到了轻与重的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周身血脉畅通。因此一定要对正在紧张的肌肉(与放松相反的一方)努力加上放松的运动,也就是说动作屈曲时,不只是伸肌一方放松,同时还要在放松的伸肌上加上屈曲性的动作,以便牵引屈肌,使屈肌在紧张中含有放松运动。反之,动作伸张时,也不只是屈肌一方的放松运动,同时也要在放松的屈肌上加上屈曲性的动作,以便牵引伸肌,使之放松。这就是“运”和“动”中“屈中有伸,伸中有屈”的肌肉若一,使屈肌和伸肌同时起主动作用。由于屈肌和伸肌用力均衡,反而感觉不到局部肌肉用力紧张,这才是真正的放松。放松并不是不用力,而是周身用力均衡(包括身体顺逆拧转发力)。六面均衡争力,人体的内力和外力才会均衡。

《黄帝内经》中“肌肉若一”,决不是指肌肉块越大越好,而是周身肌肉、筋腱、韧带成片,阴阳平衡统一,劲力浑圆,可向任意方向快速爆发力量,一切招法、手法、腿法、身法皆应是整体劲力的局部体现而已。身体结构应为弹簧体般的动态拱形间架,整体拱形内蕴无数椭圆、三角等科学间架,运动弧线皆是椭圆形轨迹。内劲轻灵浑圆多变,蓄、发、化、变自如一体。周身各点运动,一动则无处不动,牵一而发全身,动静统一。

周子《易通》日:“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修炼功夫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具体。在锻炼初期,要知道“运”和“动”,逐渐化僵为灵,其最终指导原则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这里所说的不动,实际上是外静内动,静中求动。

桩功和坐功有一定体证之后,延年益寿与增加功力则是自然而然的。当然这种技能稍加引导,即可应用到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中去,而这恰是生命健康的重要表现。我认为,桩功和坐功是快速提高运动技能、根本升华生命健康的秘密诀窍,是生命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秘密技法。这种均衡而全面的锻炼,效果远远超越了局部肌肉鼓起的局部锻炼、局部运动。对生命而言,这是“健康第一”;对技能而言,这是“根本第一”。而全民健身的理念亦应从此入手,因为这是传统的强身健体功法,具有中国特色。

上一篇:卢忠仁答《精武》编者问(一) 下一篇: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