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

时间:2022-09-03 06:38:05

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活动目的

1.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创造力。

二、知识准备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创造”的价值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个体完美发展的基础,同时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创造力(creativity ingenuity)也称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既指思维成果,也指物质成果。创造力研究的兴起可追溯到1950年Guilford的研究,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convergent production)又叫扩散性思维,指的是个体思考解决问题时,针对问题情境,可同时想到数个可能的解决方式,不囿于单一答案或钻牛角尖式的探求。其特征有三个方面: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主要有多向、侧向、反向三种思维形式。思维定势(thinking set)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相关研究发现,老师接纳及支持学生想法、老师肯定并鼓励创意表现、学校常常举办创意活动、参加社团及读书会、学习环境自由开放等都有助于学生的创意发展。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并引导学生在发挥个人创新思维主动性的同时,也将个体纳入团体中,促进学生在团体协作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本课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摆脱思维定势两大主题出发,激发学生个人的创新思维,培养团体的合作创新意识,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活动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体现人们创造力的简短视频。

3.火柴盒、蜡烛。

4.透明塑料杯、硬币。

四、活动过程

1.导入

要求:请同学们用四条直线将图片中的九个点连起来,方法越多越好。

导入语:同学们想到了很多的方法,你知道么?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换句话说,这道题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努力去想,就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这个活动在每个班级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是人们思维上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训练,培养我们的创造力。

2.活动一:初步感知创造力

播放能够很好地体现人们的创造力的视频资料,这一资料要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让学生初步感知创造力的神奇。这节课,我选择了本田汽车的一个极具创造力的视频资料,效果很好,学生在看完第一遍以后,都要求再播放一次。

3.活动二:讨论交流创造力的神奇作用

(1)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看到的媒体上关于汽车的广告设计,并用语言描述。

(2)将我们日常看到的汽车广告创意与活动一中的汽车广告创意相比较,讨论二者的不同,讨论交流创造力的神奇作用。

4.活动三:发散性思维训练

(1)全班活动。

A.以组为单位,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B.请看以下两个图形,发挥你的创造力,你觉得它们两个像什么东西?

(2)个人活动。

A.请同学们在两分钟内说出红砖所有可能的用途。

B.请班级里每个小组各出一个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不要提示。

5.活动四:讨论交流个体发散性思维的差异与训练

(1)请同学们说出小组竞赛过程中哪个组的答案最有创造力,你在听取其他组的答案中有什么感受。

(2)请参加个人活动的同学说说你的答案中哪个最有创意,或者你认为谁的答案最有创造力。

(3)通过活动,试着总结一下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

6.活动五:打破思维定式的训练

(1)训练A。

给你一盒火柴、一根蜡烛、一颗图钉,请你想办法,把蜡烛放到墙上,而且蜡烛一定要与竖直的墙面平行,也就是说蜡烛也要求是竖直的。

(2)训练B。

给你四枚硬币,三个透明的塑料杯,请用这四枚硬币让三个杯子里面都有硬币,而且硬币的个数只能是1或者3,方法越多越好。

(3)创造性信心的树立。

学生在面对这两道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游戏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生也在相互合作、想出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树立了培养自己创造力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让老师一次次地体会到惊讶和幸福,因为你们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你们在努力探索,你们有积极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态度,希望同学们将课堂上的积极态度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让自己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麒麟中学部)

上一篇:论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与加固 下一篇:初一英语,音标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