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于小学手工教学中

时间:2022-09-03 05:50:40

让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于小学手工教学中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那么,如何在小学手工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让文化知识与动手能力齐头并进?笔者结合小学手工教学实际作了深入地探索。

一、纸花蕴深情——清明缅怀

清明时节,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去为祖先上坟扫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是后代子孙感恩先祖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了移风易俗,文明扫墓,清明节前,我们通过手工课开展做纸花活动。学生自备各色花艺胶带、皱纹纸,小组合作,材料共享,通过画、剪、卷、粘等手段,创作了各式纸花。这些纸花同样寄托着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在农村,还有给祖先上坟时高挂“飘逸”一说,寓意吉祥安康。手工课上,学生用红、绿、黄三色纸,运用折、剪、粘、拉的方法,制作像拉花一样的“飘逸”。

清明节手工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清明扫墓传统意义的理解。

二、粽香飘千里——端午情缘

端午节前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端午手工系列活动。低年级学生用卡纸折、剪、粘成粽子,扎上丝带,在粽子上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长辈、老师、同学、朋友。“一粽永流传,祝福暖人心”,一只只彩色的粽子漂亮又富有个性,温暖又“保鲜”,能永久珍藏。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做龙舟、赛龙舟活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从视频里观察龙舟。通过看、说、评、想等构思龙舟的创作,再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牛奶盒、瓶盖、吸管等进行创作。通过小组合作,一艘艘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龙舟就诞生了。

高年级的学生则教他们学习包粽子。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和大人一起采摘箬叶,告诉他们要想粽子香,首先箬叶要选得好,让他们了解选择优质箬叶的诀窍。第二天美术课上,同学们用开水烫箬叶。我先示范同时传授烫箬叶的要领:“得观察箬叶的颜色,正反两边要换着烫,发现箬叶两面都变了颜色,再拿起来甩甩发现有些软了,就行了。”最后,进入最主要的工序——自己动手包粽子。学生们学得积极,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盯着我的手。我一边观察一边指导,告诉他们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加入糯米后要抖抖粽子的身子,让米与米之间不要有太大的缝隙,这样煮的粽子才结实;折箬叶时,粽子的尖角处要重合好,否则米漏了出来,粽子就不香了;最后就是扎绳要紧,松了,煮的时候就会散在锅中。粽子包好了,然后自己动手煮,要用文火慢慢煮,煮四十分钟左右,起锅时,粽香扑鼻。闻着香味,尝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学生们心中真是乐呀!

这一系列手工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以节日为契机开展手工活动的乐趣。既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性,使手工教学中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爱心大传递——重阳敬老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重阳节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利用生活资源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材料,如教学生学钉纽扣,学习穿针引线、打结,体会对称、一一对应的美感。学习生活技能,掌握钉纽扣的方法、技巧,并让他们回家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钉纽扣,为邻居老人钉纽扣。重阳节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整理衣服,钉纽扣,用橡皮泥和其他手工材料制作一块长寿糕送给老人,祝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学生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便,体会到照顾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有责任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从那以后,学生经常利用双休日去敬老院,从为老人钉纽扣到洗头、剪指甲,与老人一起做手工逗老人开心。学生在传承美德的过程中领略了美,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快乐,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同时,让学生动手学一学,做一做,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与美术课程、学生生活的有效融合,不仅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还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发展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林梓小学)

上一篇:代词考点大盘查 下一篇:丹麦可以这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