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冲出香港

时间:2022-09-03 04:30:50

投资1.5亿的《十月围城》近日杀青,发行方称,此片可冲击5亿票房。《甜蜜蜜》、《投名状》大卖之后,陈可辛能否登上又一巅峰?

《十月围城》是进驻北京后,陈可辛监制的首部大片。在动身北上的香港导演中,陈可辛是最后一位。但他首先把工作室安在了北京,“人人电影公司”成立的时候,他宣布公司的计划是3年拍15部电影,票房要达到20亿。

香港电影不再香

开张就祭出大手笔,陈可辛在 《十月围城》 里网罗了8位影帝、1位影后、12位影坛巨星,组成了一个超豪华阵容。

陈可辛是名导,但他有名的作品不过《甜蜜蜜》、《投名状》等几部,而他监制的电影作品数量是他导演作品的2倍。陈可辛第一次做监制是在1983年,作品是《英雄无泪》,而他第一次做导演是8年后的1991年,还自任监制。导演这个头衔名不副实,应该是监制陈可辛:“我觉得我更是一个有才华的监制,不是特别有才华的导演。刘伟强是天生的导演,他很喜欢拍戏,但我更喜欢聊剧本。”

在陈可辛看来,香港太小了,即使600万人每个人都去影院看电影,也收不回一部电影的成本。观影率达到100%都收不回成本,香港电影自然要衰落。“现在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华裔的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经成为当地人了,他们没有必要再看香港电影了。”泰国在拍自己的电影,台湾人在看美国片,港片的潜在观众只剩下那600万人。

很多香港导演都到北京发展,而陈可辛没有跟进。他在等待时机,发展“亚洲力量”,期间监制了《春逝》、《晚娘》等一系列电影。当他认为时机成熟后,就直接把公司开到了北京。

2007年底,《投名状》上映,内地票房超过2亿,这促使陈可辛尽快在内地安营扎寨。接下来的2008年,陈可辛把心思放在了内地公司上,“这一年其实都在为接下来公司3年到5年的发展方向做一个系统的规划――虽然很少有时间能真正地空下来想一想,但从1月到5月我一直都在给公司定方向,看剧本。”陈可辛认准了内地市场,他说必要的时候,会考虑把家也搬到北京。

大片未必需大牌

人们习惯把陈可辛看做一位文艺片导演,但他不这么认为,如果只是把《甜蜜蜜》做成一部文艺片,他就没必要用黎明和张曼玉这样的明星。他是从监制的角度来构架每一部电影。监制要有清晰的商业判断力,要对投资人负责。拿《十月围城》来说,影片的剧本、投资、宣传、发行、演员、创作团队,都由陈可辛组织完成。

当年,陈可辛和好友曾志伟等人成立UFO公司,他们所拍摄的影片既不是艺术片,也不是纯粹的商业片,是“在自己喜好和市场之间找一个平衡”。UFO电影很大一部分叫好又叫座,陈可辛不认为艺术片和商业片水火不容,《霸王别姬》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同时又是一部艺术片。

《门徒》是陈可辛最近最成功的监制作品,他做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工作,一是说服刘德华在片中演一个配角,二是要让尔冬升同意刘德华出演。陈可辛认为,要两地通吃,就需要有刘德华,需要有1张3个够分量的男主角在一起的海报,观众才会认可这是一部大片。尔冬升认定,那个角色是写给秦沛的,刘德华不适合。两人争来争去,互不相让,差点决裂。事实证明,陈可辛的监制眼光是准确的,刘德华不仅让《门徒》外表光鲜,同时也提升了电影本身的质量,获得了商业艺术双成功。

商业影片前提下,连斯皮尔伯格也离不开汤姆・克鲁斯,陈可辛坚持用明星没什么不妥,只是他发现,用明星也要有度。《投名状》在演员片酬上花了1亿多,最后的效果让陈可辛明白:“大片”不一定非用顶级明星。所以,《画皮》和《赤壁》所用演员加起来的片酬,和《投名状》中三个大牌的片酬相差无几。

一向谨慎的陈可辛看准了内地市场,并找到了控制成本的方法。他的“人人电影公司”就是要做人人都爱看的电影,吃进这个大市场。

上一篇:高洪波:还足球清白 下一篇:寻找新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