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中卫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2-09-03 02:34:44

做大做强中卫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卫市当前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卫市;农业;特色产业

1 当前中卫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1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

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全市新增枸杞面积2667hm2,累计达到23800hm2,其中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开发出六大类十几种精深产品,培育出了“宁夏红”、“早康”、“杞芽”等一批知名品牌。硒砂瓜产业产销两旺。新增压砂地3867hm2,累计达到72000hm2,种植71333hm2,产销形势喜人。设施蔬菜产业扩规增效明显,全市新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000hm2,累计达到15900hm2。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建沙漠大拱棚及适沙作物53hm2,生产上市蔬菜75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新增生态经济林12440hm2,栽植各类苗木1329.33万株,经果林总面积累计达到75961hm2。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市养殖业经受了疫病及市场行情波动的考验,在困境中稳步发展,鸡、猪、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04万只、63万头和19.2万头。马铃薯产业长足发展。海原县今年种植马铃薯67333hm2,建成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由于今年墒情好,长势好于往年。

1.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为山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建设以节水滴灌、覆膜种植、增施有机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示范区及景观带10处,9667hm2。二是设施温棚由单一种菜向多元种植转变。充分利用全市13333hm2设施农业基础,抓住种植结构、茬口安排、种苗培育、定植时间、棚内管理、保温增温等措施的示范引导,有效促进了日光温室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是稻田养蟹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全市稻田养蟹示范推广面积万余亩,其中成蟹养殖面积533多公顷,大眼幼体培育扣蟹试验示范200hm2。

1.3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联结科技示范户,聘请专家研究筛选主推品种21个,主推技术15项,示范基地7个。建立了“114农业查询数据库”,开通了“12316农业专家服务热线”和“宁夏中卫农业信息网”,实现了农户、农技人员、农业专家三方通话功能。

1.4 品牌营销初见成效

市县两级政府认真落实自治区加快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引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新上技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家,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89家。新发展培育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23个,组织销售农副产品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5亿元。流转土地6667余公顷,涉及农户26942户,建立世博会订单农产品采购基地767hm2(硒砂瓜667hm2,蔬菜100hm2)。中宁县抢抓自治区十大专业化市场建设的机遇,投资4.8亿元,启动建设了占地87公顷有余的滨河中宁枸杞市场和枸杞商业一条街。海原县筹措资金720万元,建成高崖瓜果蔬菜批发市场。

2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认识还不够一致,措施还不够有力

市县两级政府抓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措施还不硬,领导精力还不够集中,沉下去对农业后续产业的发展调查研究不够,乡镇缺乏进一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存在着产业有特色但优势还不够显著的情况。

2.2 设施农业种植模式单一,整体效益还不高

尽管设施农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产品总量和经济效益还不高,加之设施逐年老化,技术更新缓慢,品种单一,搭配不合理,重茬种植,导致病虫害和死苗现象比较严重;第一代温室大棚效益萎缩、空棚率高,亟待改造。

2.3 科技服务滞后,种子工程进展缓慢

由于缺乏资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不够,大产业与小科技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老化、科技培训面窄、技术服务还不够到位,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2.4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高

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生产者和经营者维权意识不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3 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形成强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合力

市县两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坚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措施不放松。要牢固地树立抓现代农业必须抓龙头企业、抓龙头企业必须抓招商引资的观念,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园艺尖端技术、设施设备和先进生产经营模式落户我市。要认真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研究,加大扶持力度。要坚持抓市场、抓龙头、抓基地建设,走产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路子,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升级,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3.2 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市县两级政府要在抓好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依托村级组织,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运作模式,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把产业链条延伸到土地,带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建设露地外销蔬菜生产基地,引导农民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的路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关于西北地区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一批节水农业示范区的要求,积极开发建设沿“两线四片”33333hm2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要鼓励发展沙生产业,立足我市近6667hm2宜渔水域和低洼盐碱地资源,大力发展适水产业。

3.3 强化科技引领,不断提高提质增效工作水平

一是突出示范。市县两级政府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密集科学技术、提升引领功能,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模式,加大投入,加快推进。要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苗公司为抓手,高标准地建设集种苗(畜)供应、规范化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新技术新设施应用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使其成为我市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样板。二是突出科技。要按照“一个基地,一支队伍,一名首席专家”的要求,加大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和网络,抓好新型农民培训、产业增收和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信息服务,实现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三是突出创新。要实行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合作、多形式经营、多主体共享的基地创建和运营新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积极投身示范基地创建,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等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基地运行质量。要下决心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水平。

3.4 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合作流通组织的带动作用

市县两级政府要大力实施“龙头升级工程”,用足用活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政策,围绕外销蔬菜和枸杞、硒砂瓜、番茄、生物环保猪肉、清真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主动争上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贡献率。要统筹协调,积极帮助建立完善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流通组织,千方百计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注重解决好产品销售问题。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夯实发展基础,要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上一篇: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之我见 下一篇:规模化鸭场防控鸭病的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