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指涉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

时间:2022-09-03 01:05:15

互文指涉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

【摘 要】 翻译作为使两种不同语言相互沟通的工具,在跨文化的文化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将两种不同语言相互转化的行为,并从文化,思想,文章,语言等不同层面全面的展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译者在仔细体味蕴含在原文语言构架中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应该周到的考虑翻译的互文性,为了解决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要以原文的结构、语言和篇章为本,灵活运用省略、补充、移植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 互文性 跨文化

1. 文化、语言、翻译和互文性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对于翻译的研究无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都进一步的扩大了。在这一领域里,逐渐有人借鉴了其他的学科,产生了多元化的局面和许多新的概念。而“互文性”就是在这多元化的局面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互文性”最初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瓦提出的,出自拉丁语“intertexto”,也有“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等说法。克里斯蒂瓦认为,“作为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马赛克图案而建构,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加以吸收和转换”。克里斯蒂瓦在提出这一概念后,打破借用、移植、拼凑等明确概念的狭义性,从而融合文章之间相互交叉、彼此依靠的不同表现形式。互文性可以使翻译更加广泛地涉及到社会文化和历史中更深的层面,在了解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基础上更深层的了解原文的意义并进行阐释,使得译文更加合理全面。

2. 文化、语言、翻译和互文性的关系

正如我们所知,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影响着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左右着语言的发展方向;语言是文化进行发展和传播的工具。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它是一种受文化背景因素制约的将历史、宗教、传说、习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又会与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而收到影响。因此,“互文性”就能进一步拓宽对翻译工作的研究。语言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认为翻译是语境与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田雨,2010)互文的验证和支持是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中必不可少的。翻译虽然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但是时时刻刻受到历史和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互文的验证和支持是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中必不可少的。翻译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将两种不同语言相互转化的行为,并从文化,思想,文章,语言等不同层面全面的展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译者在仔细体味蕴含在原文语言构架中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应该周到。

3. 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

梅森和哈蒂姆的“互文指涉”:互文指涉的处理方法是跨文化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互文指涉这一概念最初由梅森和哈蒂姆于20世纪90年代在他们的作品《话语与译者》中提出。他们并没有给互文指涉定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将其称作“暗示与指涉”。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译者首先要进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确立文章中的互文标志,然后再进入互文空间时就可以以此为标志追寻它的前文,再从信息、意向和符号三个层面评价这些符号在体裁、语言和文本方面的特色,互文指涉的成分之一,它也可以追寻到其他语篇中的所指。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作者、译者和读者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进行的交流和对话时超越了时空限制的。对于跨文化翻译来说,互文指涉是蕴含在语言构架中的文化特征和语言特征。而这两种层面是密切相联系的,它们的界限并不明确。互文指涉分为单词短语和句法两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单词、短语、句子和语序。数个短句和四字成语组合成了一个长句,看似松散实际上语义十分紧凑。若译者只是一字一句的按照原文直接翻译,那么译文会十分繁复且令人难以理解。而该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英语和汉语不同的构句语法,准确把握到了原文的中心思想,按照英语的语言特色充分发挥,使得译文的结构严谨、逻辑合理并且意义十分明确。从符号的方面出发,互文指涉分为体裁、语言和文本三个方面。在互文性的角度下,我们可以吧互文性的这三个结构符号和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相结合,考虑着单个变量在语境中的互动。在符号层面看语场,它就指向了体裁和它的传统。翻译十分恶毒,似是在诅咒奶妈,完全曲解了原文的意义,而第二个译文则是温婉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少女在等待情人消息时的焦急和忍不住抱怨的清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写作特点。翻译与表现对于文化人类学翻译的策略反思在随着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和社会学转向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修正。翻译作为一种文化转换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研究的侧重由文化理解和文本阐释转化到表达正确与否的评判上来。民族志当中大量运用文学描述策略和会话策略,以及各种表达方法等,事实上,其描写成为了具有独立文本地位的阐释性的翻译。指望靠民族志的翻译来传递全部正确的异域文化,这种期望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19世纪80年代的书写文化争论带来了跨文化翻译下文化差异表现问题。人类专著中的经验翻译自此之后正如文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虚构过程一样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从跨文本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文化概念的转化和表达的传统方式上,还有对文化整体性的整合再造,人类学实践均应涵盖上述因素。因此,人类学实践自身被视为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的人类学构想是通过与原著民的对话进行表现,在所谓的独白式表现中产生了对话人类学。人类学实践的翻译能够弱化不同的、矛盾的声音,它并没有赋予内在文化整体以其他的文化意义,却突出了翻译的多元视角,展现了多元翻译的必要性。即使是这样,文化间的权利不平衡和民族志撰写中的选择垄断用对话式的翻译策略也无法消除。相反的是,民族志翻译理论的构建收到了改变对于一种文化的理解的很大影响。后殖民理论是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译文背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权利斗争和运作是由研究译文与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揭示的。因为在西方的翻译史上,翻译行为涉及权利、殖民主义和语言的不平等性,所以它始终具有政治和文化策略意义。文化人类学在经验研究上和知识论层面上对翻译进行了深入思考,殖民主义对民族志翻译的制约,宗教翻译特别是欧洲殖民地宗教翻译在与民族志撰写的相互借鉴和交流上,均体现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行为,应被视为关乎种族和宗教的构建行为。交互翻译的重要性也由知识论反思的切入点而更加突出强调,由此可以说,翻译是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而不应该只是西方单方面学习异域文化的手段。新的民族学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翻译过程不同,并非只是作为两种客观语言环境之间相互有机转化,而是要把不同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中意会民族志文本,摒弃了传统的二分法思维,主张话语平等性和互文性。

4. 跨文化翻译中互文指涉的处理方法

注重互文指涉的符号层面:译者首先要确立文章中的互文标志,语言和文本方面的特色,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的保留或舍弃这些特色,才能正确的表达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互文标志的“形式”就是前文所指的信息层面,其“功能”是意向层面,而对于“形式”和“功能”的取舍就是符号层面关注的问题。处理跨文化翻译中的三种互文指涉的译法。但是由于文本的体裁和语言不同,即使互文指涉是在同一词汇短语和句法层面上的,其文化内涵的保留程度也是会变化的。因此,这种分类方法是与语境密切联系的。对于这一类型的互文指涉,我们可以采取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译。由于人类生活所处的大环境是相同的,即使是不同的民族在生存上的剧本需求也是相同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因为这些相同之处,使得互文指涉的移植有了可能。直译能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意义,有时可以将原文中的意象完全移植到译文中。

结语

不同民族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世界的文化体系。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仔细体味蕴含在原文语言构架中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应该周到的考虑翻译的互文性。以文本的体裁和语言为基础,恰当的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的方法,从而推进不同文化间的进一步交流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光祥.《可译性与可译度》.外语研究, 2003, (2): 58-60.

[2] 耿小超. 《从翻译角度论中西文化差异》.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 (2): 58.

[3] 胡文仲.《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 徐美珍.《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12): 132.

作者简介:杨迪:1981年7月5日生人,讲师,硕士,籍贯:山东东阿,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行动能力培养 下一篇:基于NU模型的农一师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