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绣种类及其发展传承

时间:2022-09-03 09:12:38

贵州苗绣种类及其发展传承

【摘 要】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是通过刺绣、蜡染,以图案的方式流传下来,从而形成苗族明显区别于汉文化的独特叙事图案,这些世代相传的图案,或源于本民族对自然生活之直接体察和感受,或源于民族传说、神话,或记载着民族秘密、历史故事,因而具有显著的原创性。先祖的秘语已被历史的长风吹散,我们无从知道这些图案最初的寓意,难得的是特定的环境和习俗保留着图案初创时的形态,让我们有机会触及先祖的灵魂。

【关键词】苗绣;地域独特性;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手工价值

史书多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与汉文化不同的是,苗服的五色不靠织织,而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苗绣是苗族的一大特色,对苗族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们称苗族为“将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因为苗族人民以针为笔,线为墨,一针一线记录了自己民族经历的风霜。

苗俗中有云:“男看田边,女看花边”,苗绣是苗族姑娘生活的重要内容。苗族的姑娘在7,8岁的时候,就会开始跟着母亲或姐妹们学习刺绣,十五六岁技艺成熟,得心应手。姑娘们除了绣自己的嫁妆外,还绣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东西,称作秘绣。出嫁的前夕,姑娘们会将秘绣封存起来,交给母亲保管。姑娘出嫁做了妈妈,孩子满月时,娘家来喝满月酒。娘家带来礼物与及姑娘留下的秘绣品,孩子的奶奶们将年轻妈妈的秘绣品一件件清理,原来全是孩子的绣花帽、绣花鞋、绣花衣、绣包被等,整齐地堆在堂屋的长桌上,主人客人一起来欣赏年轻妈妈的秘绣品,称赞她的手艺。

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刺绣淡出了苗族姑娘的生活,即使是在那些相对封闭和古老的村落,年轻一代也忙于求学并外出打工,他们向往山外的生活,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也不再传习传统技艺,苗绣与银饰、蜡染等民间艺术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后继乏人。整理和记录这些民间艺术的技法,挖掘其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寻求其在当代的市场环境下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一、贵州苗绣的地域分布及艺术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因素,苗族服饰有着“一山不同天、一里不同服”的差异。服装款式、纹样千姿百态,色彩及图案保留着原始性,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凝聚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质、情感和历史文化。

从绣法上来说,苗族刺绣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打籽绣、布贴绣、堆绣、锡片绣、破线绣、辫绣、挑花等,下面是对各种绣法的粗浅梳理、

(一)平中出奇——平绣

地理分布:黔东南台江、施洞、榕江平永、八开,三都都江和丹寨雅灰等地。

平绣在各民族刺绣中运用广泛,是最普通的绣法之一。所不同的中苗绣中的平绣往往与剪纸结合在一起,在布坯上贴好纸模后再平针走线将花样覆盖。平绣单针单线,讲究针脚排列均匀,纹路平整光滑。苗族在平绣中融入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在一大块画面上,为了避免平针运用带来的长距离造成的绣线松散,绣工们巧妙地增加断面,缩短走针,使绣线牢固贴在绣布上,也以此表现出动物的脊骨、龙鱼的鳞片或牛的毛旋,边缘再以锁绣盖住针脚,既使之更加耐磨,又使画面富有装饰性、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如锦似缎——破线绣

地理分布:台江,施秉县双井、马号。

“破线绣”也称劈丝绣,是平绣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可与我国四大名绣相媲美。破线绣将普通的丝线破分成8至12股不等的细线再穿针引线,丝线破开后会起毛易断,绣工们剥开嫩皂角,取出里面透明的浆液包成一团,在绣花前将针线从中穿过,使丝线平顺挺括、光亮紧密,然后用平绣的针法,将纹样铺满,不留空隙。这样的绣品光滑细腻,精美华贵,具有绸缎般光泽,是苗绣中的精华。

(三)立体浮雕、肌理质感——绉绣、辫绣

地理分布:台江台拱,雷山丹江、西江。

与破线绣的细腻、鲜艳不同,绉绣粗犷、古朴。皱绣盛装流行于贵州雷山西江等地,主纹为双龙抢宝,皱绣是苗绣中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刺绣,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繁复,先用自制的编篮把8-12根丝线编成均匀的小辫,以传统的剪纸图案贴布为底,依据图样将丝辫钉地图上,每钉一针都折叠一次,使丝辫绉褶起花,完成后,图案凸现在外,犹如浮雕。绉绣讲究纹理走向,有很好的肌理效果,对于动、植物的表现非常独特,同时费工费线,常用于特等盛装上。

如果把打好的丝带辫子平平的盘成图案缝在布上,这就是辫绣了,它就好像是绉绣的简易版,却也别有一番风趣。辫绣纹理清晰、圆润饱满,独特的凹凸有置,使图案更加的生动并富有灵气.

(四)轴绣的奇葩——马尾绣

地理分布:三都水族地区。

马尾绣是轴绣的一种,制作方法是,用细线碾裹3—5根马尾毛(白色马尾最佳),马尾绣的再将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

(五)画龙点睛——梗边打籽绣

地理分布:台江、革一。

当绣工用緾丝线在图案边缘钉出框架之后,接下来就会用打籽绣等其他绣法来将图案填满。打籽也就是打疙瘩,每次回针到布面,先将丝线在针上绕两、三圈,然后插入布,形成打结的样子,完成后,图案上竟像镶着很多彩色的小珠。台江革一地区喜用緾丝白线为边,以朱红、线绿各色丝线打结成花,形成以花草、鸟纹为主的水云式风格图案。

(六)经纬间的锦绣——挑花

地理分布:花溪、毕节、黔西。

挑花是苗绣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法,其特点是根据布的经纬入针,其图案多呈几何图案。挑花分为十字挑花和平挑两种:十字挑花以十字为基本单位,在布的经纬线上走出横竖两条呈十字交叉的构图方法,这种技法以贵阳花溪一带最为著名。平挑在每一个块面上只单一地依经线或依纬线走线,其画面仿佛织锦一般,所以也称为织锦或纳锦,其构图时数纱而做,所以也称数纱绣。挑花的几何图案蕴藏着苗族的古老的故事,不同色彩和图案或代表山川、或代表家园或代表人物。同时各地的挑花用料也不同,粗犷的用毛线,细腻的用丝线,不同地域差别极大。

(七)铰绫镶罗——贴布与堆花

地理分布:凯里、丹寨、从江,施洞等。

丝绫堆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荆楚一带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

贴布绣是将色布剪成花样,再钉在绣布上形成花纹的技法。在凯里舟溪一带,人们用彩色丝絮片剪成1至2厘米的角状小片贴好,再以緾丝线压边,形成牛角纹、水车纹、锯齿纹和卍纹交织的画面,工艺十分精湛。在丹寨的古衣中,人们以自己织染的边带以条状或锯齿状钉在衣边,形成衣摆。在惠水,姑娘们更偏爱以三角形的色布缝在裙腰上,在普定,人们则往往以白布花样贴于黑布,或是相反。

堆花与贴布略有不同,苗族堆花将色布剪成方块或三角,再一层叠一层地贴在衬布上形成图案,运用色差,使图案显现立方体透视的视觉效果。

(八)锡绣

地理分布:剑河。

锡绣主要流传于剑河的满天星、高丘一带,人们将特制的锡箔剪成细条并卷边,再用线钉在布上,间有刺绣,形成黑在银花的绣片。主要纹样的卍字纹和寿字纹,一般用作衣背和围腰的装饰。

二、苗绣的文化艺术价值探讨

苗绣是贵州的艺术瑰宝,其造型朴拙天真,色彩浓烈明快,风格自然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苗绣的历史文化价值

1、苗绣的图案记载着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故事

苗族文化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相传苗族是蚩尤的后人,在蚩尤战败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苗族古歌》中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害怕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留传下来的只有写在衣服上的文字与图案。也许是迁徙至贵州大山的时代不同,不同地区的苗族服饰中保留了远古的遗风,在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桃“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纹饰中,其以同心圆所代表的太阳形象、引昂勾喙的鸷鸟造型和构图方式,在苗绣图案中比比皆是;苗绣的图案有伏羲、女娲,有蝴蝶妈妈,有先祖的英雄,有失去的田园,记录着虔诚的信仰,记录着民族的习俗,是穿在身上的图腾,也是无字的史书。

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渊源,对苗绣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我们重新审视和研究这些古老的艺术时,无论是对于民族自尊还是对民族发展,这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2、苗绣的地域独特性

贵州“喀斯特”山区地貌特征,使得贵州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交通不便和对外交流相对闭塞之状态,山陡路峭,行走不便,极大地限制着山民的生活范围和意识,对外封闭、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却也避开了世事的动荡和外界文化的冲击;大山的陡峭造成山民之间交流困难,常常是两村相望而难以往来的状况反而保证了村落、部族文化的独特性,“十里不同俗”的多元文化、古老文化习俗因大山的陡峭而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与发展。苗绣也因此而保留了各地鲜明的风格与特征。

苗绣的技法是很有地域性的。应该说苗绣的各种技法在四大名绣中都有运用,但唯有苗绣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特征。当四大名绣随着织染技术的发展而趋于精巧华美之时,苗绣仍以古朴、执拙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同时却也在各支系中发展了自己的不同。如有活化石之称的马尾绣,来源于古老的轴绣,许多支系苗族也都有緾线镶边的技法,唯有三都水族以马尾为轴而出名;此外、施洞的破线绣、台江的挑花、西江的绉绣、剑河的锡绣这些都绣法已在成为了地方的名片,这种地域性特征唯有在贵州才如此多元和突出,这也是山地文化带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吧。

(二)苗绣的艺术价值

1、苗绣技法的艺术价值

苗绣技法的独特,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前文中我们已简略记述了各种技法的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2、苗绣图案的艺术价值

质朴而自由的表现形式是真正的“道法自然”,苗绣纹饰的丰富源于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纹饰有他们对传统的传承,有对自然的摹拟,有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超时空归纳:万物同出一源(蝴蝶妈妈),所有美的事都是被接纳和认可的,所以天与地、山与水、世间万物都可同出一图,可以相互渗透。

苗族以图腾崇拜的方式崇拜着与自己的先祖有血缘关系的动植物,如蝴蝶纹、鸟纹、鱼纹、花和植物。蝴蝶妈妈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之一,蝴蝶纹是苗绣中使用最多最广,也是最主要的纹饰。苗绣中的蝴蝶纹极其丰富,写实的,虚幻的,具象的,抽象的应有尽有,人面、鸟足、凤尾、花翅无奇不生,在其不可替代的装饰功能之外,蝴蝶妈妈还庇佑着子孙,她是苗族宗教文化和图腾崇拜的视觉化的呈现,也代表苗族关于世界起源的哲学思想。

龙是汉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庄严、权威,具有很强的等级性,在苗绣中也有很多龙纹,但却被肆无忌惮地创造和改写,自由地描绘在衣角裙边。苗龙自由地加上了牛头、凤头、蛇身、鱼身、鸟身、虫足甚至各种植物,苗龙因而有了水牛龙、鸡头龙、鱼龙、蚕龙、叶花、鱼尾龙、蜈蚣龙、人头龙,这些龙少了威严、多了亲近,似乎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在这种自由、奔放的思维之下,苗绣的图案形形,极其丰富。出现较多、运用广泛的有龙纹、鱼纹、凤纹、鸟纹、蝴蝶纹、角纹、漩涡纹、几何纹和花草纹,只是这些纹样在苗绣中的运用极其自由、变幻多端,其想象力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苗绣的魅力还在于其色彩的大胆运用。史书上反复出现过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她们在配色上没有禁忌,她们用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绣中被大胆地使用,达到了夸张而和谐的效果。如黔东南地区苗族盛装的绣片用深红、桔红、天蓝色等刺绣而成。红色大量用于主题花纹上,形成大片色块,再以其它色补边,再由黑色底布衬托。使整个画面十分鲜明和谐,立体感、层次感极强。

三、苗绣的市场价值探索

令人遗憾的是,这深山中的瑰宝正随着苗族村落文化的消失而正在消亡。传统与时代、传承与发展的冲突仍深刻地影响着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古老的习俗和手工技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改变而处于逐渐消亡的边缘。地方文化教育体系的缺失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和自豪感,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使之成群结队外出打工,不愿再从长辈手中习传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而传统技艺现阶段既不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苗族锡绣、马尾绣等传统技艺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后继乏人。刺绣对于老年女性还可以换取一些生活用品,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则已淡出他们的生活。在旅游市场上,精致的手工绣品越来越少,而廉价的机绣吸引并误导着人们对苗绣与及苗族文化的理解,苗绣与贵州其它民间工艺一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生死课题。

幸运的是,这些民间艺术并非没有生存的空间和价值:手工产品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具有的深厚生存发展空间,已在世界顶极产品中体现:意大利的高端时尚服饰、鞋帽品牌即是由意大利北部的大量手工作坊生产和支撑;法国奢侈品品牌LV、古奇等产品中之高端产品均是纯手工制造;德国的高级汽车,服饰亦是如此,他们畅销世界各地,并成为是品牌中的品牌,“手工”在国外已成为高端奢侈品的代名词;“定制、手工”的个性化产品成为国际一线时尚发展之趋势。

贵州苗绣的大部分技法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必须依靠全手工完成, “手工制造”是苗绣在现代市场中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手工价值”是苗绣进入现代化大都市,找寻自己高品质生存空间的最重要标准。手工属性给现代都市人所带来的人性价值为苗绣的生存发展的创造了新的空间,可喜的是,随着政府有大力倡导和民间有识之士的努力,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中看到苗绣的独特身影,苗绣正在形成自己的市场与产业,我们期待着贵州苗绣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王凤刚.苗族贾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黄秀福.红苗黑苗[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5]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21(3).

[6]山西博物馆,贵州博物馆.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7]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8]王文权.中国民间美术阐释[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

上一篇:中国传统图形在家纺图案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下一篇: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公安管理价值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