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药不当生理障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09-03 09:07:38

施药不当生理障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摘要:介绍了施药不当生理障害症状,分析了其发生原因主要有药剂理化性质不稳定、作物种类及生育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施药方法不当等,总结了其防治方法,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药不当;生理障害;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作物在试验和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杀虫剂、杀菌剂和激素,如果施用不当,很容易发生药害。用药后几小时至数日内出现药害症状比较明显,容易识别的称为急性药害;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药害症状的称为慢性药害。不论急性药害或慢性药害,都对作物有影响,轻者降低产量,重者会造成绝产。

1 症状

作物各部位都可表现症状,如种子发芽率下降;根系发育不正常;叶、茎、果出现大小、形状不等的斑点。其中以叶片表现最为普遍而明显,常表现为叶面上布满黄褐色斑或类似花叶的花斑;新叶快速黄化,发白;老叶或新叶的叶缘卷曲或坏死、干枯;叶缘先变黄,后遍布整个叶片,最后枯死;叶缘的叶脉变白;叶脉间很快黄化干枯,或青铜色;侧枝丛生,茎秆弯曲,肿胀,植株顶部干枯或整株很快萎蔫、干枯,或落花、落叶、落果现象严重。

2 发生原因

2.1 药剂的理化性质不稳定和产品质量不高

不同的药剂由于理论性质不同,造成药害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无机杀菌剂最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杀菌剂产生药害可能性较小,植物杀菌剂最安全,不易出现药害现象。在同一类药剂中,药剂的水溶性越大,药害越严重。如硫酸铜水溶性强,易产生药害,但与石灰混合,制成波尔多液,不溶于水,对作物较安全。

农药质地好坏,对作物有很大影响。如可湿性粉剂的可湿性大,悬浮性就差,粉粒粗大,在水中沉降速度快,使用时如果不搅拌,可能喷出高浓度溶液而发生药害。此外,在制造过程中,农药中混入杂质也会产生药害。

2.2 因作物种类、生育阶段及生育状况不同产生药害情况也不同

各种作物对农药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作物,品种间对农药的反应也有差异。十字花科中的甘蓝、菜花、茄科中的番茄抗药力较强,豆科作物抗药力较弱,瓜类的抗药力最差。

各种作物对农药的敏感程度与其形态有关。如气孔的大小、多少、开张度;叶面上蜡质层的厚薄;茸毛的多少;表皮细胞壁的厚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抗药力。

作物的发育阶段及发育状况与药害相关。幼苗期及花期易受药害;幼嫩组织比老熟组织易发生药害,生长期比休眠期易发生药害。

2.3 环境条件不同,受害程度不同

影响药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一般在气温高、湿度大、光照强的条件下,药剂的活性增强,浓度增高,药剂容易溶解,而作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加快,使药剂容易渗入作物体内而发生药害。如DT杀菌剂,温室内温度超过30℃,光照强,对黄瓜就容易产生药害。

2.4 施药方法和施用药量不当,受害程度不同

使用方法不当和用药浓度过高,都容易发生药害。浓度越高,发生药害的可能性越大。农药混合使用不当或喷药不均匀也易发生药害。现在生产上,配药时不按比例,不用量具,只用瓶盖或其他器皿约计,一般都大大超过规定浓度,而且喷药量过大,两次喷药间隔时间过短,既浪费又有药害。

3 防止方法

3.1 正确选购农药

在选购农药时,要了解农药的剂型、性能、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和生产厂家等,要对症施药。并要考虑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不安全的药剂要试验使用或不用。

3.2 科学合理施药

掌握正确施药方法,严格按规定浓度、用药量配药,药剂混合使用要科学合理,配药用水最好用河水,如果硬水须事先软化,喷药要细致、均匀,避免局部着药过多。

3.3 适期施药

应尽量避开在作物耐药力弱的时期施药。即不要在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的条件下施药。因为在高温强光下,作物耐药力减弱而药剂的活性增强,易产生药害。一般苗期、开花期最易出现药害,应特别注意。

3.4 药害补救措施

3.4.1 喷水淋洗

药害较轻或发现早,可迅速用大量水喷洒受药害的作物叶面和植株,反复喷洒2~3次,尽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药物洗刷掉,并增施磷钾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以增强作物恢复能力。

3.4.2 加强肥水管理

作物一旦发生药害,必须及时追肥(氮、磷、钾等化肥或稀薄的人粪尿),以促使受害作物尽快恢复长势。如药害为酸性农药造成,可撒施一些草木灰、生石灰,药害重的用1﹪漂白粉液进行叶面喷施。对碱性农药引起的药害,可追施硫酸铵等酸性化肥。无论何种药害,叶面喷施0.3﹪尿素溶液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等叶面肥,每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均可减轻药害。

3.4.3 激素补救

对于抑制或干扰植物赤霉素的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2,4-D丁酯、二甲四氯、乙烯利等药剂,可喷施赤霉素缓解药害程度;如农作物受到氧化乐果等农药的药害,可在受害作物上喷施0.2﹪的硼砂溶液。

上一篇:青皮冬瓜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日光温室防虫网配套熊蜂授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