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活血法治疗紫癜性肾炎3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3 07:07:27

凉血活血法治疗紫癜性肾炎38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凉血活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HS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凉血活血为主。对照组20例西药常规治疗,疗程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9%,对照组65.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凉血活血法治疗紫癜性肾炎有较好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凉血活血法 紫癜性肾炎 临床研究

1995年3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凉血活血为主,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95年3月~2006年6月收治HSPN患者58例,男32例,女2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2~52岁,平均21.5岁,肾脏表现均有血尿及蛋白尿,高血压者8例,肾功能不全者2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4~46岁,平均23.9岁,肾脏表现均有血尿及蛋白尿,高血压者7例,肾功能不全者3例,两组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均参照《实用内科学》[1]有关诊断标准拟定。①起病前1~3周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②典型的四肢皮肤紫癜,伴或不伴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关节肿胀疼痛;③皮肤紫癜出现1周后,尿检异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有时可见浮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④出血时间、凝血各项试验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部分患者束臂试验阳性。⑤排除风湿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肾脏损害者及慢性肾炎患者。治疗方法:两组均卧床休息,进行适当运动,保持口腔清洁,高热量、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忌服腥辣、煎炸、水产品;予以强的松口服1mg/(kg・日),日1次,连用4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尿检阴性,逐渐减量,每周减5mg,维持量为每日10mg,继服3~6个月后再逐渐减量,直至停药;西咪替丁200mg/次,日3次;潘生丁口服25mg/次,日3次;扑尔敏2mg/次,日3次;芦丁20mg/次,日3次;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有高血压者口服硝苯地平10mg,日3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凉血活血药物,基本方药组成:茜草10g,紫草10g,赤芍15g,丹皮10g,连翘10g,生地10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丹参10g,甘草6g。加减变化: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0g,钩藤10g;水肿加泽泻10g;血尿者加白茅根20g,小蓟10g;倦怠乏力气短者加黄芪2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分服。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阴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g),血尿消失(红细胞<5个/HP),血生化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或红细胞(±~+),血生化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尿常规有改善。④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治疗3个月后症状、体征、血生化、尿常规无改善。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例1:患者,男,26岁,1998年月10月14日初诊,自诉两年前,双下肢尤以膝关节下出现散在的皮疹,疹色鲜红,按之不退色,双侧踝关节胀痛,当时诊为“过敏性紫癜”,经口服药物诸症消失;本次于1个月前,双下肢再次出现散在的皮疹,疹色鲜红,在当地口服维生素C、扑尔敏等药物,上述症状未见缓解,且四肢皮肤泛发紫癜,少腹及臀部出现散在的皮疹,双侧膝关节肿胀疼痛,双下肢浮肿,呈凹陷性,纳呆,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BP 150/90mmHg。尿常规:蛋白(+++),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g/日,血BUN 7.2mmol/L、Cr 86.2μmmol/L。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辨证为血热内瘀型,治以清热凉血活血法。处方:茜草10g,紫草10g,赤芍15g,丹皮10g,连翘10g,生地10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丹参10g,夏枯草10g,钩藤10g,泽泻10g,甘草6g,水煎服。西药以强的松50mg/日,每日早顿服;硝苯地平均10mg,日3次;西咪替丁200mg,日3次;扑尔敏2mg,日2次。11月15日,诸症基本消失,饮食增加,惟觉倦怠乏力,轻度口干,BP 130/70mmHg。尿常规:蛋白(-)、RBC(+),上方去夏枯草、钩藤、泽泻,加黄芪20g,熟地10g。强的松每周减5mg,最后以强的松5mg/日,维持治疗。12月23日,复查尿常规,尿检红细胞阴性,蛋白阴性,继减强的松量,加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以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讨 论

HSPN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是一种系统性免疫复合物疾病,其肾脏病理改变为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伴不同程度的新月体形成[1]。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血证”、“尿血”、“发斑”、“虚劳”、“葡萄疫”等病证范畴。观察其发病与病变过程,与热邪迫血妄行密切相关,如《诸病源候论》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薰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螫,赤斑起,周匝遍体。”该病的病机为感受毒热之邪,或热蕴日久,蓄结成毒,毒热损伤脉络,迫血妄行,血溢于脉外,渗于肌肤,发为紫癜,毒热之邪下侵于肾,损伤脉络,发为溺血,邪热传经入里,热与血结,形成血瘀。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热”、“瘀”,故治疗的重点是凉血活血化瘀,则热清血宁,瘀血得化,血行常道,出血自止。本方中连翘、生地清热凉血止血;赤芍、丹皮、紫草凉血化瘀止血;丹参、鸡血藤化瘀通络;益母草凉血化瘀;甘草解毒兼调诸药。此治法既发挥了中医的治疗特点又消除了大量应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能减少感染及复发,从而提高了本病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04.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一篇:老年糖尿病足36例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观察 下一篇:赤医针治疗顽固性荨麻疹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