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09-03 04:37:08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探索周围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入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治疗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符合置管指征者,在家属签署特殊治疗同意书后实施PICC置管术,对拒绝者分析原因。结果 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选择置管者27例,拒绝者53例,PICC置管术在我科的使用率为33.75%。 结论 PICC置管术能最大限度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证营养的供给,减少感染的发生,减轻护理工作量,临床预后好,但是该技术的推广受到患儿家长的认知水平、家庭的经济实力、患儿的病情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 中心静脉导管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03-03

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早产以及喂养不耐受需要长期静脉高营养,周围中心静脉导管(PICC)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肠外营养方式,是挽救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可或缺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接受PICC置管术者仅有27例,笔者对拒绝者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探讨影响PICC临床推广应用的因素,提高患儿家长对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应用的依从性。

1 临床资料

1.1对象

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胎龄28-36w,出生体重980-1480g,其中男43例,女37例。

1.2材料与方法

1.2.1 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的PICC穿刺包。穿刺静脉首选右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入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或下肢大隐静脉入腹主静脉至下腔静脉[1],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的要求穿刺置管,置管后X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确保导管留置在相对安全的静脉中,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详细记录导管批号、穿刺静脉、置入长度、外管长度、摄片定位结果、双侧臂围及穿刺点的情况。成功置管后应用于日常治疗,加强对PICC管的维护,直至拔管。

1.2.2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临床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患儿家长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家庭成员)、患儿家长对PICC认知程度、拒绝置管的主要原因等。由专门调查员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患儿及家庭人口学基线资料

调查患儿80例,其中置管者中男15例,女12例;未置管者中男28例,女25例。选择置管者27例中,22例治愈出院,3例好转出院,2例放弃治疗,治愈者平均住院日为44.43±2.26天。拒绝置管者53例中,16例治愈出院,19例好转出院,17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死亡,治愈者平均住院日为48.75±4.5天。

患儿父母年龄以20-29岁间居多,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为主,家庭经济状况多为中等,父母职业以工人所占比重最高(见表1)。

表1 患儿家庭的一般情况(n=80)

人口学情况 n %

母亲/父亲年龄

20~ 64/59 80.0/73.4

30~ 13/16 16.2/20.0

40~ 3/5 3.8/6,6

母亲/父亲文化程度度

文盲 1/0 1.2/0

小学、初中 15/22 18.7/27.5

高中/中专 35/27 43.8/33.8

大专及以上 29/31 36.3/38.7

经济状况

较差 17 21.2

中等 46 57.5

较好 17 21.3

母亲/父亲职业

无工作 5/0 6.3/0

自由职业 21/18 26.2/22.5

工人 26/33 32.5/41.2

农民 13/12 16.215.0/

干部 15/17 18.8/21.3

2.2 家长对PICC的态度

调查家长80人,其中男性36人(占45.0%),女性44人(55.0%)。以性别分层, “担心患儿能否忍受疼痛”与“担心会引起感染” 在父母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他问题未见差异;担心技术风险的占88.7%,担心护士操作是否熟练的占78.8%,担心患儿病情能否承受的占80.0%(见表2)

表2 患儿家长对PICC应用的态度〔n(%)〕

主要态度 男 女 合计 χ2 p

认为PICC比传统方法有优点

是 30(46.9) 34(53.1) 64(80.0) 0.45 >0.05

否 6(37.5) 10(62.5) 16(20.0)

担心技术的风险 0.46 >0.05

是 31(43.7) 40(56.3) 71(88.7)

否 5(55.5) 4(44.6) 9(11.3)

担心患儿能否忍受疼痛

是 24(38.1) 39(61.9) 63(78.7) 5.71 <0.05

否 12(70.6) 5(29.4) 17(21.3)

担心患儿的病情能否承受

是 27(42.2) 37(57.8) 64(80.0) 1.02 >0.05

否 9(56.3) 7(43.7) 16(20.0)

担心会引起感染

是 22(36.7) 38(63.3) 60(75.0) 6.73 <0.05

否 14(70.0) 6(30.0) 20(250)

担心影响肢体活动

是 25(46.3) 29(53.7) 54(67.5) 0.11 >0.05

否 11(42.3) 15(57.7) 26(32.5)

担心治疗费用

是 28(45.9) 33(54.1) 61(76.3) 0.08 >0.05

否 8(42.1) 11(57.9) 19(23.7)

3 讨论

3.1 PICC置管的可行性:

3.1.1 PICC导管柔软无刺激,操作简便,易于观察及护理,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还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3.2.2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中心静脉,血管壁厚,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浓度,因此能够长期安全输注高浓度的有刺激性的静脉营养液,有效避免了药液外渗引起的局部皮肤坏死,特别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2]。

3.2.3 PICC置管显著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的次数,减少了人为的过度刺激,感染发生率与常规静脉留置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长期通畅的静脉通路[3]。

3.3.4 PICC置管不影响患儿的喂养及护理,却减少了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因此有利于患儿的体重增长,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4]。

3.2 影响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的原因有:

3.2.1 患儿家属对PICC知识的缺乏 调查发现,由于文化水平低以及职业的差别,很多家属对PICC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在未经医务工作者介绍之前,甚至没有通过任何渠道接触过这个概念。

3.2.2 患儿家属对PICC置管存在怀疑及恐惧 在签署特殊治疗同意书之前,医务工作者会向患儿家属介绍PICC置管的优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调查发现80%的家属经过介绍后虽然能够了解该技术的优点,但是更多的却是持有怀疑的态度。由于对此了解有限,他们不能够完全肯定这项新技术的优点,却更关注该技术潜在的风险,他们怀疑医务工作者掌握这项技术的熟练程度,担心该技术的难度会增加患儿穿刺时的疼痛,担心长时间置管会发生堵管、脱管甚至拔管,担心长时间置管会增加患儿感染的几率以及影响今后患儿肢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3.2.3 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 调查发现,20%的家长拒绝PICC置管的原因是因为患儿病情极其危重,家长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本组研究资料证明有18.8%的患儿因病情危重或死亡,在入院后较短时间内放弃治疗。

3.2.4 经济因素 置管的费用造成的经济负担对自费的低收入家庭影响较大。本研究发现,21.2%的患儿家属经济收入相对较低,他们认为PICC导管价格昂贵,相对于普通静脉输液方式来说一次性投入过高,难以接受。甚至,对于能否负担后期的治疗费用也表示怀疑。

3.2.5 社会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在拒绝PICC置管的53个家庭中,有66%家庭为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孕育一胎的家庭中,有78%的父母比较年轻,不超过30岁;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出生孩子的性别表示了失望等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家长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度。

PICC置管术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置管术是围产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务工作者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熟练掌握PICC置管技术,针对不同家庭的不同个体、不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PICC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改变患者对PICC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 赵敏慧,张莉,姚莉莉等.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5):328-331.

[2] 林苑清,崔其亮,陈丽萍等.早产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常见并发症与处理[J].广州医药,2002,33(6):42-43.

[3] 周小坚,陈鲜威等.极低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性评估[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3):163-164.

[4] 谭维玉,杨红叶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体重增长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lO,(4):11-15.

上一篇:硫酸庆大霉素湿敷治疗PICC导管局部感染的临床... 下一篇:慢性肾功能衰竭酸碱失衡114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