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中的计算机语言

时间:2022-09-03 03:27:41

教科研中的计算机语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内特别是高等院校内广泛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以教科研为先导”已经成为大多数院校的首要办学理念。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教科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象和开发目的,而后选择为达到目的所要采用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将开发出的课程付诸实施。 一、确定开发对象 确定开发对象首先要研究我们的培养目标。多年来,职业教育担负着双重办学目标:一是使部分学生升入大学,继续学习;二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而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我们基本上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但缺少一支庞大的能够理解现代科技知识,并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工作人员,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恰恰能够填补这项空白。这也是我们这类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有利空间。反之如果只把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一个普通专科生的标准上,那么几年后我们的毕业生将处在理论知识不敌本科毕业生,专业技能又逊色于技校毕业生的两难境地,其走出校门后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我们在确定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标准。这正是亟待我们以科学的、认真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这个研究课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确定开发对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的需要的调研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本校的软、硬件资源,确定适合我们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课程。 二、选择方法、确定途径 一个好的项目或课程确立之后,还要伴之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踏踏实实地实施。现在开设的一些课程虽然设置时的初衷是好的,也经过了严格的论证,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和我们所处的发展环境,教师讲课时也很认真,但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以计算机高级语言课为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后,虽然不要求他们能够设计大型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但是编写一些小的应用程序或者根据具体情况修改一些已有的应用软件还是应该得心应手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悉计算机语言的语法和编程规则。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不能灵活的应用,写出的文章轻则枯燥无味,重则词不达意。计算机语言也是如此,不能融会贯通灵活掌握,就不能编写出令用户满意的程序。由此可见,掌握一种计算机语言对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恰恰是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的授课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头昏脑胀,不得要领,面对一个小小的简单编程作业就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即使开设很好的语言课,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令计算机教师们很头痛的问题。 而在2005年组织的毕业生答辩时,一个学生搞的一个小小的设计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个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运用所学习的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的高级语言(VisualBasic语言)设计了一个小型企业库房管理程序,其中包括入库、出库、采购和材料消耗的计算等项功能。在答辩时这位学生熟练地为教师们演示了程序中的各项功能,并回答了主审教师的几个问题。最后应教师的要求(假想客户)现场修改了程序中相应的一些功能,受到教师们的好评。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正是一些企业急需的最佳人选。回顾这个学生设计准备过程:首先选定所要完成的项目内容(入库、出库、采购和材料消耗的计算);然后运用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反复调试,最后完成这个小小软件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他需要复习和深入学习一些计算机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由于有课堂学习语言的基础,所以当需要带着问题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时一定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授人于渔,而不是授人于鱼。试想如果在讲授计算机语言课时,当学生有一些计算机语言知识后,就以课题的形式由学生完成一个小小项目的设计作为该语言课的考核成绩。这个项目的确定最好是由学生通过社会调研,与社会上的某个需求相联系,而后确定设计目标。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使计算机教学能够更加灵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教师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内容,到学生要求教师要传授哪些知识。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加大了自由活动空间。而且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日趋淡化,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所以计算机语言课的开发,应在学习方法上打开思路,应尝试着使用一种全新的模式去为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在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时,还要掌握一个度,那就是课堂学习和有针对性的探索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这是在引入这个学习方法时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在学生还没有一定的计算机语言基础时就急于安排他们去搞调查,构思设计,那将使学生感觉无从入手,对这个学科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任课教师要身体力行,不断用自己的设计经验充实授课内容。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不仅能够使我们所开发的语言课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还能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自己专业的应用领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由于计算机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学生对计算机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发生兴趣后,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时,必然还要学习若干相关知识。譬如上面谈到的库房管理程序的作者,在编写软件时,不仅需要编程知识,还需要管理及硬件方面的知识。这就促使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语言运用的本领,还要学习并熟悉一些相关知识,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得到全面发展。 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所任课程的内容,还要对其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讲出学生需要的内容。这是我们搞课程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他决定我们课题研究的成败。 #p#分页标题#e# 三、付诸实施 我们对学生的考核大多数都通过笔试或是上机操作考试来确定成绩,这种考试对计算机语言课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情况,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而按照我们以上思路所进行的教学过程,它所采用的考核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的搞一些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和所学习的内容以及本人的特长确定研究课题;另外还可以由教师通过教研和论证确定一些课题,由学生自主选题;还可以二者兼而有之。要圆满的完成这个考核,被考核者所要付出的精力和知识远比做一张答卷复杂得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比较特殊,他们既是学生的师长但更多的是课题研究中的一分子,与其他成员(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不再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要与学生共同攻关、共同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可想而知,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组织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一定能得到不小的提高。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蕴也不足,则其育才也无望”。培养高素质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更加理解教师的关爱,师生关系也会由此变得更加融洽。 以上是关于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教科研的一些想法,有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创新方式 下一篇:计算机教学的主动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