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梵高敲开卢梭的门:月亮下盛开的“向日葵”

时间:2022-09-03 03:19:10

当梵高敲开卢梭的门:月亮下盛开的“向日葵”

《夜间的咖啡馆》:

没有星空,梵高就无法挥毫

入夜,远处繁星如蒲公英般飘忽闪烁,夜幕下的房屋被刷成藏蓝色,偶有几处人家灯火,却如饿狼的眼睛森然骇人。就在世界的一个角落,一间撑着黄色雨棚的咖啡馆还暖暖的流淌着招徕的灯光,长长的桌子零散地堆叠着过客享用后的咖啡杯。

在这样一个无关春夏秋冬的夜晚,梵高路过了这间咖啡馆。黑夜里的他身后是藏蓝的清冷,胸前是淡黄的暖意。梵高坐在桌子的最这边,开始了他盛名于世的作品《夜间的咖啡馆》的第一笔。

夜里的梵高是不睡着的。

1888年初,35岁的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心中充满了对南方明媚阳光的向往,搭火车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寻找他内心深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

在来到阿尔勒的前四个月里,梵高借住在形式广场的兰卡散尔咖啡馆,由于通宵营业, 被称为“夜间的咖啡馆”。他时常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了生气蓬勃的色彩, 所以几度跑到户外云画星星。

他曾说:“一家咖啡馆的外景,有被蓝色夜空中的一盏大煤气灯照亮的一个阳台,与一角闪耀着星星的蓝天。我时常想,夜间要比白天更加有生气,颜色更加丰富。”《夜间的咖啡馆》便诞生了。

这只是他星光三部曲的第一部。一年后,《星月夜》在圣雷米诞生,一个月内,《罗纳河上的星夜》也相继出世。

三部作品都笼罩在夜色中,却极少出现黑色的痕迹,橘黄色和深蓝色成为最强烈的补色对比。

梵高风格的形成,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阿尔勒的夜空是他最喜欢的色彩,入夜后, 他便支起画架, 把一圈小蜡烛固定在帽沿上, 借着烛光描绘星空。他漫步在村中街巷, 不时在路灯下停住脚步, 捕捉夜空的景色, 星空犹如闪光的蓝色布幕, 衬托着黑黝黝的屋顶和房舍。偶尔从敞开的门里, 泻出一道黄色灯光。

谁能知道太阳在跳出海面的短短几秒内是绿色的?恐怕只有彻夜等待的画家们才能留住这样看似臆造的瞬间。

贝多芬:

音符都是从月光里采摘的

相传在一个夜晚,贝多芬独自漫步在维也纳的郊外,或许在思考他的作品该用哪种调式,突然一阵琴音让他驻足。那是一位盲姑娘在旧屋窗前弹奏他的音乐。此时,月光皎洁,顺着床边摆动的纱帘滴在黑白跳跃的琴键上。一串音符跳进贝多芬的脑中……

当然,这是出版商对《月光曲奏鸣曲》杜撰的一个情节。

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与朱丽叶・圭查蒂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写作这部作品正值1801年,当时的贝多芬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爱情失意、封建等级的压迫、疾病缠身,所有一切都让这个音乐家的生活充满黑暗。于是,他获得失眠的机会。夜晚拾走人们的眼光,只剩贝多芬一人在月色下恣意铺陈忧伤和悲愤。

在黑暗的生命时光里,彻夜无眠的贝多芬的指尖流淌出了《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甚至在全聋的状态下还在谱写弦乐四重奏。

现代音乐人小虫曾经描述过他的创作环境:“我需要一个人在屋子里,不可以有猫猫狗狗,甚至不能有风吹草动,而且最好是夜晚。”“那时的世界是最沉思的,旋律却是最鲜活的,我要灵敏捕捉每一根符尾。”

对于音乐来说,或许在它分娩的过程中,最不能经受白日里的那份喧嚣。

从李白到卢梭:千古文人的“醒着”都是在造梦

当所有的光线聚拢在一盏小小的灯里,当所有的人烟都埋藏在那层厚厚的被子里,当所有的车马圈禁在围栏里。睡不着的人,是不是有一些情绪开始信马由缰?

1000年前的一个夜晚,睡不着的李白举头望向天空的明月――奈何奸佞阻道,为官不顺。四下无人,遂以月为友,出口成章,“对影成三人”。

1000年后的一个夜晚,睡不着的朱自清心中烦闷,“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他沿着塘边的煤屑路,一个人,踱在苍茫的月下。其间,他心旌摇曳,一篇传世散文就此而作。

卢梭是病人,他心悸、耳鸣、手脚僵直、妄想症,还有成宿成宿的睡不着。但他也是一个启蒙时代的孤独者, 1764年,卢梭和亲岑多夫谈及《新爱洛漪丝》,强调其中讲述的是他本人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身体话语的作品,写作时身体糟糕,病痛发作时,身体感受是叙述主题,《忏悔录》、《卢梭评判让・雅克》和《漫步遐想录》是对身心之苦的诉说,由此造就了卢梭。

千古文人都是黑夜的“守卫者”,狄更斯是长期失眠者,他常常漫步于夜间的伦敦街头,泰晤士河、伦敦街景成为他小说情节和人物创作的源泉;狄更斯曾经说过伦敦是他的“幻灯机”;安徒生生活在北欧漫长的黑夜里,这里诞生着夜色下最诗意浪漫的童话……

上一篇:夜晚,一场浪漫的“叛逆游戏” 下一篇:工业的罪恶: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