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闹市,河运古镇

时间:2022-09-03 02:41:36

深山闹市,河运古镇

永泰嵩口古镇,三面环溪,地处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闽清五县的结合部,是永泰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县境内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在元朝时期发展成商业繁荣的水运重镇。1916年,这里成立了全省首家乡级商会;1926年自行发行纸币,设税卡和鸦片专卖局;1938年设镇。

古镇以两区六街巷为构架,拥有月阙、道南两片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保护区面积35.49公顷。片区内现存的古街巷有:关帝庙街、米粉街、横街、直街、鹤形路以及郭家巷,是嵩口明清文化的见证。在直街尽头,保存了完整的古码头,记录了闽中水陆交通中心的繁荣忙录的景象。长庆溪和大樟溪在渡口处交汇,水面宽广,水流湍急,大小溪流在此交汇,一齐奔向福州闽江,汇入大海。所以,嵩口即便地处深山,也仍旧是深山中的闹市,历史上舟楫往来频繁,商贾汇聚,不长的古街上,汇聚了一百二十多家商铺,十多家饭店客栈,热闹非常。

“快看!有一条河!大河!”我们从厦门一路驶来,在倦怠的高速路和山峦隧道间穿梭,进入嵩口地界,倏地看见了一条宽得超出我们想象的大河,蜿蜒在群山峻岭间,灿烂无比,我们都惊叫了起来。一路弯弯转转,大河时隐时现,相伴前行,将至嵩口镇后,我们才猛然醒悟,那不是河,那是环绕着嵩口的大樟溪呀。我们定是被大姐大的车技给眩晕了,才一时恍惚,怠慢了这条曾经风华无限的雄壮溪流。

从高速,到国道,再到县道,终于看见了崭新矗立着的嵩口古镇大牌坊。我们都振作了精神。第一眼,却让我们疑惑了。穿镇而过的中山路上,站着张元值牡袼埽算是代表古镇和我们打个了招呼,沿街很多改造过的新式建筑――土墙色调,木质招牌,木围栏包裹着的空调机,路灯透着股文艺范儿,其余就是热闹小镇的调子,熙攘的街市,高矮不一的新建筑,超市外的儿童摇摇椅放着“喜羊羊,美羊羊……”

奇怪。不是说,是千年的镇子,是古建筑博物馆,是曾经河运昌盛、商贾遍地的富庶地界?

原来,我们寻错了路。古镇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相反的路径,从渡口开始,那正是随舟楫而来的客商们进入嵩口的路线。

双溪汇流的深山古渡

当年舟楫往来的嵩口古镇,所有的故事都应从那个如今成为休闲之地的古渡口说起。如果没有大樟溪,嵩口会和所有的深山小城一样,靠着土产、李果,在淹没于丛山中的小道上和外界保持着稀疏的联系。可喜它偏偏受大自然眷顾,在崇山峻岭间又得了一条奔向大江大海的溪流。

经过了繁荣,也经过了衰败,现在的渡口又成了嵩口的骄傲。古镇的复兴改造,也从这里开始。走在渡口的鹅卵石台阶上 ,放眼望去,左右各有一座大桥,横跨在溪水两岸,水流急急往前冲,因为前些日子的台风和大雨,水位比平常高了一些,听起来气势逼人。镇上的人们,一到傍晚就来这里散步闲聊,推着婴儿车的,带着孩子来打水漂的,孩子不肯回家吃饭,大人呼喝着,连拽带抱,一派休闲的好时光。看见两个熊孩子,赤条条地,在沿岸的浅水处洗澡,溪水泼了四处,他们看起来快活极了,把我们心中对孩子父母的一点责难都略了去。另一旁的渡口小木船上,两个女孩撑着船,不知道是戏耍还是真的要渡到河对岸,也玩闹了好一会儿。“我们今晚来这里游泳吧!”按捺不住心里的喜爱和激动,我大声提议着。“你看那大哥是不是在洗澡啊,我们也去吧!”定睛再看了看,光着上身的哥们儿,原来不是在洗澡,而是在抓鱼。嬉笑间,我们被些场景深深感染,这才是真正的野蛮生长。

岸边,停靠了零星的木船,当地人还有在溪里捕鱼的习惯。一个正待修补的竹筏船边,主人抽着烟和邻居们拉家常,聊聊村里换届选举的事。好事地去攀谈,原来他是以捕鱼为业。每天傍晚到溪里走一遭,在渡口岸边就地售卖,或者第二天清晨带到集市里。“我们这里的鱼很鲜的。”大哥打包票地说。

更早些时候,嵩口人应该更有口福吧。直至上世纪80年代,镇上居民依旧依赖着大樟溪的河运。即便在旱季,大樟溪的溪水也有一二百米宽,中心水流三五米深,那时,两岸的居民往来主要用渡船。撑船的艄公负责将人们从这边送到那边,去镇上买菜、逛街,赶集的日子更是忙碌。住在岸边的人,“在鸡鸣时分听到吱吱呀呀摇橹的声音”,那就是艄公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有时候,也很烦那个渡口的。毕竟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在这头的时候,渡船又摇到了那一头,于是只好等待。纵使遇到万分火急之事,也只好在原地兜转着圈子干着急。经常,渡口这头那头的人就为了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发生摩擦,三天两头跟不特定的人吵架那是常有的事。然而乡下人毕竟耿直,很多的事情吵过了也就忘记了,不会记忆太久。……在渡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最后一个上船的人都会自觉地拿竹蒿撑船到达对岸,虽然渡船后面还有一个艄公在守着,但艄公年纪大了,只负责在尾部掌舵控制船的方向,而乘船的活,还得过往的行人自己动手。”(杨梅《嵩口古镇!嵩阳古渡》)

这样的场景让我联想到《边城》,青山,绿水,小舟咿呀,只是嵩口比“边城”热闹,往来的除了山民,还有兜里当当响的金主。

河运让嵩口成了富庶的小镇。大樟溪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向南蜿蜒直达福州,被称为“南港”,也是大宗货物经嵩口往返于福州的水上唯一通道。航行在大樟溪上的木帆船被称为“南港船”,往福州运去的多是山货,李干、笋干、香菇等等,顺流而下,一般3-5天即可到达;运回的则是食盐、布匹、海产品及日用货,逆流而上,需要15天左右才能返回。据说,“极盛时期大约有木帆船一千艘,船工五千多人”,很多木材商人在山里采伐的树木,编成木排沿溪而下,即所谓的“放木排”。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嵩口码头还是相当繁荣。不知这描述是否夸大。据嵩口老教师林志匡收集的资料,现在的老人能够回忆起的渡口,“货船停泊多达八十余艘,船夫二百多人,伐木工和放排工也不下一百多人。靠专业肩挑谋生的挑夫也有一百多人。嵩口下层社会结构完全由农夫、船夫、挑夫和木夫支撑。”无论谁的描述更精确,我们都不难想象,曾经的嵩口是如何人潮熙攘,街市嘈杂,现在渡口边不长的老街上,簇拥着人民银行、农业银行,还有商家会馆,哗啦啦的算盘声,当年应是响彻街市吧。

龙口厝

始建于宋朝,续建于明清,大门进入,经200米弯弯曲曲的鹤型石道,到达大厅,前后有四个大厅,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是嵩口镇境内单座规模最大的古厝。它由龙口厝、拔魁厝、和也厝和宴魁厝组成,共有房屋183间,当地有“龙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之说。传说道教闾山派宗师、闽台最大的农业神张圣君在这里打过长工,还留下不少智斗财主的趣闻。

成厚庄

又名芦洋寨,寨堡式建筑,位于芦洋村境内,与渡口隔溪相望,高高驾临于山头,与山势浑然天成,是嵩口古镇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寨堡式建筑。始建于清代,由陈埔十六世公陈德美所建,寨子有两重寨墙,外墙为其第五代曾孙陈用藻继修。四面有寨门,边上有耳墙,各围墙布满火枪眼,以作阻匪之用。

万安堡

俗名尾寨,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张氏祖宗所建。占地约4000平方米,3层120多间。外墙全部用下石上土围起,厚约2米,上部有很多哨(枪)眼,内建筑为木结构。

赶圩的日子,跳进泼辣辣的乡土

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每逢初一、十五,古镇附近的居民会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拿到嵩易,就在渡口和老街这一带,这种习俗当地人称为“赶圩”。人们一方面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购买从外地运来的生活必需品。据说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万人以上,摆设的摊位长达数公里。

如今,这圩市依旧还在,也还是热闹非常,只不过从老街巷转移到了更宽敞的地方,在环绕张元值袼艿亩∽致仿范巍N颐呛苄以耍刚好赶上圩日。圩市的前一天傍晚,就有人为了占据有利摊位,早早出来摆设,把张元治У媒峤崾凳怠N颐切睦镆才趟阕鸥羡资焙蛞买的东西,准备一早就来体验人流,空着肚子吃到饱。

清晨,被嘈杂的街市惊醒,迷糊之后顿时精神抖擞,“开始啦开始啦!”我们互相催促着,麻溜洗漱,兴冲冲出门去。刚一到路口,就激动了,果然名不虚传,人潮汹涌,“吃好吃的去!”下意识搓了搓手,快步前进。看见路边人最多的早餐摊位,一行人便挤了进去,捡了桌角一点空位坐下,看看大家都吃什么,有锅边糊、饺子、小笼包、花生汤之类,香味扑鼻。冲着忙碌的老板大喊,“三碗锅边糊”,一边自己去挑了笼饺子,呼噜噜吃起来,身在闹市,要的就是这种爽利劲儿。一边额头开始冒汗,一边不忘叮嘱摄影妹子拍照,同桌的人见我们如此,就搭讪起来。

“来这旅游啊?”“是,我们从厦门过来。”“是嘛,跑这么远来赶集啊。我们从福州来的,买点土鸡土鸭,再带点红皮花生。”吃货们聊起来,总是投缘,对于强烈建议务必带只鸡回去,“上得了动车,拿袋子捆上”,我们最终还是婉拒了。

吃饱喝足,暖乎乎开始溜达,见什么都稀奇,两个编辑把一个摄影师指使地头晕眼花,“这里有卖小狗!小狗!”,“快来!拍拍九重糕”,“老鼠!竟然卖老鼠!”“来点李干吧”“来点土鸡蛋”“这小鸡仔多少钱啊”……即便人潮如流,我们这样两眼放光、亢奋莫名的怪异表情,加上大大的摄影机,多少也算是怪异。有人问我们是干嘛的,我们就随口说是游客,他们也就释然了,更加卖力地推销。

圩市,真是一个生动的交际场,有不畏路途遥远的大爷大妈来这里叫卖土鸡蛋,有陪着大人来体验生活的孩子们,有刚从山上下来、带着新鲜麻菇的小贩,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外来吃货,扫得一手土特产,满载而归。只是,当年人们多是渡船而来,如今则奔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后车厢里,塞满了嵩口好食,也许还有胡乱蹦Q的鸡鸭。方式变了,心情却千百年地一致――凑热闹,赚一笔,再带点好东西。这圩市,和奔腾的大樟溪,静默的老宅院一样,为嵩口延续着满是故事的历史,只是,它更鲜活亲昵,不用翻阅史书,不用听人讲古,站在那里,吃喝玩乐,便是为古镇岁月添砖加瓦了。

上一篇:关于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8招教你打通情绪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