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

时间:2022-09-03 12:33:07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 要: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学习策略,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实践的一种可行策略。文章从古诗文教学特点、小学生身心特点、中国古诗歌文字传统与抒情特质以及诗歌审美方面对审美学习策略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并提出了实施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对于小学古诗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究,反映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中心元素及特征。

关键词:小学古诗 审美策略 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小学古诗教学亦是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要通过古诗的教学,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发挥学生审美的主动性,创造审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的创造力。

如何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贯彻新课程标准,搞好小学古诗教学,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关键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我们可以归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标为:

1.使学生初步接触祖国的文学遗产,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充分理解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较好地把握《课标》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具体目标:

一、二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针对小学古诗教学具体目标,我们可以明确古诗教学的重点要求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即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这是教师实现古诗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提出了认知策略、能力策略、情感策略即文化策略等诸多策略,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小学古诗教学策略可概括为审美策略,即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是蕴含了美的认知、美的体验、美的创造的综合审美过程,是对学生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的锻炼过程,是完善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小学生通过琅琅上口、节奏鲜明的古诗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文学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又能陶冶美的情操,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良好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审美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得以进行,这既是个人健康成长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目标,是课标制定的归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天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对于学生不仅仅是审美教育的成败,更是关系学生身心成长的大事。小学古诗教学正因为其实施对象的生理特殊性,而对审美教学策略提出了迫切的任务要求,要真正发挥出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用,促进这一特殊年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小学古诗教学中对审美教学策略的要求,反映了我国古诗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特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歌咏所兴,宜自民始也。”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即表现手段,原古歌谣,这种诗的雏形便是先民们表现自己审美意识、抒发审美情趣的方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叹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诗作为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在浩浩文明诗中必然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点。仅从小学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窥其独特的中华审美情趣。中国古诗有表现乡国情怀的作品,如《黄鹤楼》、白居易的《忆江南》;与乡土情怀相联系的,是对国家的爱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同时,亲情主体也是古诗歌文学的永恒主题,如孟郊的《游子吟》。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其主旨是运用艺术意象,主客体交融,在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的时空,富有形而上的意味。“意”是诗人抒发的情感,“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客观物境,也是人们常说的诗人所描写的环境、景物。这种情景被称为“情景交融式”或“寓情于景”。审美策略之贯穿于小学古诗教学中,正是以情感为突破口,通过准确、全面的感知美的过程,脱离意象而升华为审美境界,品味之后又有所突破,创造一个自我的审美理想之境,完全是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策略的深刻体现,生动活泼地再现了三者之统一与联系,反映了审美策略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根本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汝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蒋孔阳 朱立元 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下一篇:多样化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