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迁移:彰显整合智慧

时间:2022-09-02 11:27:02

步步迁移:彰显整合智慧

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处不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翻开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也会发现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文章。尽管学习了不少写景类课文,但对学生而言,景物类作文还是很难写。原因不能单纯归结为学生忽略了对生活中美的实物的观察和提取,还在于其缺乏将形象具体的景物转换为抽象的文字符号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发挥写景类课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读为写引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景物写作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文章文笔生动、语句清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本单元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方法的习作迁移学习。教学中,笔者围绕“景物描写”这一主题,将本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对比教学,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写景文章的不同写作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最终落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目标。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一个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份基础。因此,笔者设立了“单元导读课”,课堂上通过播放九寨沟、济南泉水、荷兰等影像资料,抓住契机,形成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交流初读印象,引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然后明确单元习作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深入感悟,提炼写法

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你最喜欢哪篇写景文章,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划下来,写写自己感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批注阅读,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甚至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重新举例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景物特征,指导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从本单元课文内容看,欣赏完名城济南的七十二泉,又进入九寨沟的童话世界;领略过荷兰乡村的田园诗情,再沉浸在琦君故乡那桂花的醉人芳香中……突破传统文体划分方法,从阅读感受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因此笔者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创设情境,让每一组的学生化身成四篇课文的作者,以课文为基本的依据自主组织语言,分别介绍自己心中最美的家乡风光,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合作与竞争的氛围、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愉悦、转换角度体验文本的新奇,为积累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让语言得到了充分内化,也更有利于学习如何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观。而对于《桂花雨》一文的处理,笔者撇开整体上叙事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对于家乡风物的描摹,对于童年快乐生活场景的描写,对于家乡人物风貌的描绘。通过学生的介绍和笔者的板书,四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每个人眼前,比如,从谋篇角度,《泉城》采用总分的方法,《九寨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田园诗情》则先概括介绍,然后以分镜头的形式具体展示。比如,从构段和遣词造句的角度,《泉城》介绍每一处泉,总是先介绍位置,再具体描绘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九寨沟》则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采用并列式结构,选取典型景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实践运用,完成习作

仿写引路,随文练笔 从中年级的阶段目标考虑,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是机械模仿,不是仿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泉城》一课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式:“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底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济南的泉还有什么样子,会像什么?”同时出示句式:“有的__,好像__;有的__,听起来如__。”学生已有经验被激活,加上丰富的想象,生成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这些泉有的银光闪闪,好像宝石闪耀;有的声音清脆,听起来如风铃摇摆……”

丰富素材,梳理提纲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课一开始,笔者先出示写作素材,播放青岛风景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回忆起自己游览美景时的快乐情景。随后让学生打开话匣,进行口头表达,说说自己都去过青岛的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说一段话给同桌听,同桌评一评他介绍的景色美不美,说的通不通顺?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习作素材。说完评完之后,带领全班同学回顾本单元学到的不同写景方法,根据课件出示习作提纲“我想先写――,接着写――,我还想写――,最后写――”,先在心里想想,最后落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介绍家乡青岛。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笔者从“主题单元”的视角研读教材,开发内容,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完整认识不同的写景方法,最后迁移到“习作”训练上来,从而让“单元主题”内涵更为丰满和灵动,使阅读和写作得到有效的统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虎山路小学)

上一篇:宽带接入网中智能ODN的应用 下一篇: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