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2 10:18:38

归化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

[摘要]借助归化翻译策略,从电影片名翻译的信息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归化 电影片名 价值

所谓归化(adaptation),就是源语(sourcelanguage)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归化是继意译之后的拓展,突破了翻译实践长期以来在语言层次上的局限,更倾向于研究翻译策略的选择实施后,流通的译本将产生的社会效应,包含深刻的文化、文学及至政治的内涵。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规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Venuti,2001:240)从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角度来说,归化就是立足于中国观众的需求、审美心理、文化认同感。主要通过意译、补译、创译等翻译方法。将原作贴近中国观众的生活和欣赏心理。使他们在尽可能小的语言文化障碍之下轻松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吸引观众、活跃和美化影片。这便是片名的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美构思的片名。以语言的优美流畅、生动形象打动观众,造成观众审美愉悦。给观众以美好的享受。祈使功能就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吸引观众。

电影片名的这些功能决定了电影片名艺术观赏和商品广告的双重功效。根据A.Newhert的可译性理论。电影片名的翻译重点应在目标语,即更多的强调译名对目标语读者的影响,而非片名本身形式上的简单对应。用Eugene.A.Nada的“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解释,就是不把重点放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上,而放在译文读者的感受上。以“功能对等”为中心,也就是说要实现信息、美感和祈使功能的对等。这样就形成了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三个价值标准,即信息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下面,笔者将分别从归化与信息价值、归化与审美价值和归化与商业价值这三个方面探讨归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与信息价值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对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的忠实传递与表达,如果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此时多采用异化的方法,保留原片名的形式和意义。做到原汁原味。但往往情况复杂。片名与内容不统一,译者就要采用归化的方法对导演的意图、影片的内容和其中深藏的文化内涵有充分的理解,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来实现其信息价值的对等,如,比如美国著名影片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Nest,它曾被直译为《飞越杜鹃窝》,大多数中国观众咋一看如坠雾里,不知所谓。其实该片并没有所谓的杜鹃。而是取材于肯・凯西的小说,讲述的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们的反抗斗争,讽刺了西方社会的非人性化。影片着力刻画了精神病人的黑暗生活和悲・惨境遇,作为精神病院非人性体制卫道士的医生的铁石心肠和冷酷无情,以及精神病院中病人对传统和体制的反抗。而Cuckoo’S Nest在英语中就是对精神病院的蔑称。因此将它翻译成《飞越疯人院》更加贴切,更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被大众所熟知的翻译佳作,如《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虎胆龙威》(Die Hard)、《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家有仙妻=》(Bewitched)、《疯狂金龟车》(Herbie FullyLoaded)、《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让观众迅速记住并回味长久。

二、归化与审美价值

电影本身就是艺术,影片的翻译也有其艺术性,即审美价值。译者要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和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作,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经验传给观众。

例如:Waterloo Bridg《魂断蓝桥》,翻译界公认的电影片名的经典佳译,就是得益于译者用归化来实现审美价值的妙用。美国影片Waterloo Bridge讲述的是贵族军官罗依与出身贫寒的芭蕾舞演员玛拉的凄美爱情故事,滑铁卢大桥既是男女主人公美好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是女主人公香消玉殒的伤心地,在影片中有重大意义,原名富含西方文化色彩,因为英国的确有一座名Waterloo Bridge的桥。但是如果将片名直译为《滑铁卢大桥》。容易让观众错误地联想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而以为这是一部战争片。中文译名《魂断蓝桥》避免了误导,更令人叫绝的是利用了归化,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意境。“蓝桥”是中国古时情人恩怨聚散之地,取自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蓝桥会”。“蓝桥会”同样讲述的是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蓝桥在故事中也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魂断”、“肝肠寸断”、“愁肠百结”表示伤心和痛苦,因此译者标题中用“魂”、“断”表明故事的悲剧性结局。4个汉字连起来,语言精致凝练,真可谓是音美,意美,形美。既提供了与原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同时又富含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类似的译名还有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Thelma andLouise译为《末路狂花》、Mission Impossible译为《碟中谍》speed译为《生死时速》、TheFugitive译为《亡命天涯》等。

三、归化与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在文体学上应属于广告文体,广告的作用在于:informalion(提供信息),persuasion(争取顾客),maintenanceof demand(保持需求),crealing massmarkets(扩大市场),以quality(确保质量)。因此。在片名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为了提高影片的上座率,以观众的感觉为指向,语言自然随俗人流,雅俗共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大量使用归化手段。如库布里克的Ilita,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带着对的蔑视,爱上了其再婚妻子的小女儿,放荡、调皮而早熟的Ilita。试想我们如果把此作像其同名小说一样译成《洛莉塔》,人们在大街上看到海报的时候,会不会有想去看戏的欲望呢?比较一下这个电影使用的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高度归化的译名,用诗句为这部备受争议的经典命名,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吸引了很多人。译名的出处据说是一首苏轼送给某对老夫少妻的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者,老也:海棠则娇艳欲滴。以梨花和海棠暗指白发 与红颜,而“压”字连接两者,则境界全出。更是点了全片的主题。也有人嫌此翻译太过,但从商业角度而言这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一个佳例。Gone with the Wind译名《乱世佳人》也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四、归化翻译要注意的问题

1 重片名翻译忠实于原作,忌标“新”立“意”

片名与原名相差十万八千里。如。TheSun Also Rises(《太阳照样升起》1被某些人炒作译为《妾是朝阳又照君》。The Mexican(《墨西哥人》)译为《魔枪》The WeddingPlanner(《婚礼策划人》)译为《爱上新郎》等。如此归化翻译是决不可取的。

2 重片名翻译的教育性和文化品位,忌过份追求广告效应

如,由施瓦辛格主演的魔鬼系列。The Terminator―《魔鬼终结者》、KinderqartenCop―《魔鬼孩子王》、Total Recall―《魔鬼总动员》等。这些译名被胡乱冠上“魔鬼”的名义,无非是哗众取宠,追求票房,大肆炒作,使原本的佳片流于恶俗。总而言之,在电影片名翻译上应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如此才能创造出流传长久。

3 重文化重构,忌望文生义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译者要正确把握译语民族语言的文化信息,避免传达错误信息。一个好的译例就是被获多项国际大奖的悬疑大片The Third Person被翻译为《第三个人》。The Third Person指的就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该片起初被译为《第三者》。误导了中国观众。因为“第三者”在中国文化中负载着很强的文化信息,指的是破坏别人爱情、婚姻、家庭的人。结果中国观众误以为该片是婚姻。第二种翻译避免了“第三者”所传达的误导信息,而且散发着神秘感,制造悬念,准确地扣住了影片悬疑、惊险的特质。还有片名《七宗罪》(seven)、《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13)、《美国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等都较好的融入了中西文化,实现了功能对等。

通过归化翻译策略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分析,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片。用精练的语言传递信息,又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差异。还要兼顾观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即电影的商业属性。也就是说,优秀的译名应该是文化价值、信息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等几个方面用凝练、优美、工整、和谐的语言完美的结合。

上一篇:浅谈影视中的音乐 下一篇:观看立体电影,眼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