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宅园的文化内在分析

时间:2022-09-02 08:21:01

徽州宅园的文化内在分析

摘要:徽州地区山水环绕、丘陵起伏,徽州人多在紧邻宅第的极有限空间内独具匠心地创造丰富深邃的景象。徽州的宅园是徽州园林的精粹,它植根于厚重的新安文化且与徽州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展现了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更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底蕴。该文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堪舆风水观和审美取向三个方面对徽州宅园的内在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字:徽州宅园;文化;程朱理学;天人合一;审美;

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码:A

宋明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徽商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和声望。出于对浓郁文化气息和自然美的追求,当年的徽州人特别是徽商很注重自身生活环境的营造,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因此,“有宅必成园”成为我国古代徽州宅院的建筑传统。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当时的徽州地区出现了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的私家园林,其中多为宅园,少数单独营造。目前尚没有关于宅园的明确概念,本文所说的宅园是指依附于宅第建筑或者由建筑包围的附属绿地、庭院绿地以及宅院内部较为完整的园林化环境等。

“文人园是徽州古典园林最本质的艺术特色”,徽州的宅园尤其如此。作为古徽州的一种生活符号,它植根于优美的徽州山水和厚重的新安文化,不仅展现了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更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1. 社会伦理价值体系

徽州宅园的艺术价值的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当时的社会伦理价值,这种社会伦理价值来源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而家庭就成为封建伦理纲常重要的一环。徽州作为朱子故里、理学之邦,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浸润,封建纲常观念在宅园中体现的尤其充分,其外化的结果正是宅园所蕴含的这种“理趣”。

宋明理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程朱理学认为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浑融凑泊、无内无外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1]。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徽州园林的发展。徽州的宅园也都自觉的贯彻了这种“天人合一”观。宅园受用地条件的约束,往往规模有限,徽州人却能巧于因借,利用“微缩”、“引用”等手法进行造景,在有限的宅院空间内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和深远无限的意境,正是受到 “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徽州宅院中天井的设置既拓展了室内空间,又巧妙的引入了外部环境。天井不仅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而且成为人们的共享空间,坐在室内的人们可以通过天井感受“四时之气”[2]。天井在沟通人与自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徽州居民亲近自然、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1.2 礼乐合一

自古以来,徽州就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并且身体力行,其审美的核心就是“礼乐”。 “礼”掌控着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而“乐”追求的是和谐相生。

徽州宅院既受到“礼”的约束,突出封建等级秩序,同时也注重“乐”的和谐,讲求实用美观。程朱理学强调“以乐承礼”,即“乐”是“礼”的辅助,是要来烘托“礼“的。因此,徽州宅第的正宅以天井为中心轴线,两边严格对称,纵深发展,院落相套,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过一堂,体现了古代宗法制度中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家庭伦理观念。受宅院的影响,附属于宅的庭院布局往往呈简洁规则的矩形,构图规整严谨,这些都体现了“礼”的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人亲近自然的愿望,主人在小小的庭院里精心布置,栽树养花,购置奇石,甚至引水入宅形成水园和水榭,营造出宁静、典雅的氛围,从而实现“乐”的烘托。由此可见,不论采用何种艺术手法,造园者的根本宗旨都是以生活环境为基础,在狭小封闭的“壶中”建立起 “礼乐合一”的和谐人居环境。

2. 堪舆风水的影响

风水理论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实际上是一种有关居住环境的选址以及规划设计的环境理论和环境科学。徽州到处是山岗丘陵,遍布溪流水塘,加之程朱理学的推崇和宗教的渲染,从而促进了风水思想在徽州的盛行。当时,每个徽州家族无论是村落选址、宅第选址、建筑格局乃至园林造景等,都对风水极为重视。

可以说风水思想在徽州宅第建设中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徽州宅院的平面布局呈方形,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四周高墙围起,且很少设置窗户,形成封闭的围合结构,这么做的目的正是风水学所说的“藏风聚气”。徽州人同样也将风水理论用于宅第园林的营造,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设计,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例如天井,虽然具有采光、通风、排水、遮阳、交通等多种功能,但当时的徽州人更多的还是将其视为财富蓄积、“不外流”的象征。又如歙县唐模村的檀干园作为徽州宅园的代表之一,“有池亭花木之胜”[3],还兼有水口园林的性质,此园为水景园,设计巧妙地利用蜿蜒的溪水组织园林序列,层次丰富,收放有致,又融糅于周围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呈现出一派天人谐合的意境。

从根本上来看,影响徽州宅园建设的风水思想,强调的是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徽州人费尽心思卜地为居,建房造园,骨子里追求的是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3. 审美取向

“新安多名士”,虽然中国文人士大夫常以安邦济世为己任,但性格深处却是儒道互补,他们既有儒家“入世”兼济天下的胸怀,同时也有道家“出世”独善其身的雅致。徽商是当时宅园的主要建造者,他们具有亦儒亦商的特点,善于结交文人雅士。这样的徽州儒商回归家乡后建造的宅园,无疑会将这种文人情趣和审美融入其中。他们将新安画派“师法自然”的创作风格带入宅园,营造出自然淡雅的意境。总之,当时的徽州宅园表现出了以情趣意境为主的写意山水园,充满诗情画意和文人气息。

3.1 士人文化的隐逸思想

徽州人的审美取向体现在士人对“人格”、“气节”的推崇,这种推崇在丰富园林艺术效果的同时,更深化了园林的精神内涵。在徽州宅园中,主人往往利用松、伯、梅、竹等的植物配置来表达高尚的理想情操。如汪道昆在西溪南村的私园“钓雪园”,据《丰南志》记载,园内有钓雪堂和“翠玲珑馆”,馆中有数十只木樨,上千竿竹子,整个园内遍植999株梅花,因此,汪道昆就把园子命名为“钓雪园”,显示出主人卓尔不群的文化品位。位于黟县碧山乡西村的“培筠园”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园主人汪勃屡遭秦侩排挤,于是辞官回到故里,建造了私园“培筠园”。“ 筠”是古人对小竹的别称,以竹命名,反映了不在居庙堂之高的汪勃退而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的心境。还有“桃李园”、“耕读园”等亦是如此。

可见,徽州宅园与文人之间已经建立了某种关乎审美的联系,宅园的美不仅仅在于设计手法的精巧,还在于其内在恬淡的美学性格。虽然规模有限,徽州人却能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就行造景,寓情于景,体现了他们骨子里亲近自然、追求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3.2 诗画的情趣

明末清初,徽州经济繁荣、文风昌盛,绘画艺术也在当时形成气候,画家众多,从而形成了以渐江为代表的以山水为创作主题,画风伟峻冷逸,境界平淡萧疏的“新安画派” [4]。徽州的宅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这与在这里兴起与繁荣的新安画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一、构图有致,色彩朴素。新安画派的构图讲求节奏的错落有致,在动与静、远与近、虚与实之间建立一种独具匠心的关系,这对宅园的空间营造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故园内往往通过隔、漏、移植、引用等手法,实现园内园外的相通。宅园在平面布局、装饰和色彩上的处理也是按照新安画派的构图和用色来设计的。园内的宅第建筑色彩青白相间,美人靠以及亭台楼阁等皆采用木质的本色美,素淡不张扬。二、意境“冷”、“静”。新安画派讲求“意在笔先”,注重主从关系,虚实有致,徽州宅园的营造中带有明显的新安画派的风格,构图简洁,意境简朴清淡,少有江南园林的繁杂。三、崇尚清逸简约。新安画派讲求“气韵生动”,特别注重景物的神韵。因此,宅园内往往摆放怪石、盆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品。盆景的造型以奇倔为美,置石以清瘦挺拔为优,从而以有限之形象求无穷之意义[5]。

不仅如此,当时徽州不少宅园都有文人画家的参与。例如,坐落在丰乐河畔的丰南村中的“果园”(之前又名“十二楼”),相传乃唐寅、祝枝山设计。文人画家的参与造园,无疑将新安画派师法自然的创作风格带入宅园的规划、设计和构筑之中,提高宅园的文化品位。

4. 结语

宅第园林是徽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文化的产物。它虽然不具备完整意义上“园林”的条件,但是它是徽州人的生活中心,是和徽州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透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处处体现着徽州人的生活态度。宅园的设计理念强调技巧与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共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浅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1).

[2] 刘红云.以安徽屏山村为例谈徽州古民居的生态适应性[J].山西建筑,2010.

[3] 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J].中国园林,1988(2):11-18.

[4] 高飞.新安画派名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1).

[5] 胡一民.徽派盆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上一篇:新时期下广东城镇的规划与发展 下一篇:内蒙古常福龙沟金矿找矿地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