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领写,化大为小

时间:2022-09-02 07:44:25

但凡应试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题还是话题作文题,抑或是材料作文题,审题永远是首要环节。高考作文命题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创新、发展演变,已渐趋成熟。从全国范围来看,2011年高考十八个作文题目中,有九个是标题作文题,十足占了半壁江山。从命题形式来看,标题作文题又可分为“单纯性命题作文”“给材料命题作文和“提示性命题作文”三种,其中以“提示性命题作文”居多。这种作文题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提示导语,二是作文题目(标题),三是写作要求,这类作文题目的审题,首先要关注“标题”。

命题作文审题有很多角度和方法,本文着重从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方面加以探究。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不外乎这三种:一是单个词语,二是短语,三是句子(复杂短语)。在这三种形式中,词语是基础,因为短语和句子都是由词语构成的,如果标题是短语或句子,审题时则可以分解成若干词语加以审视,在搞清各个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即可。而命题的开放性特点,令学生在写作时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搜索枯肠,无从下手,或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审题时设置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引导思考的方向,缩小写作的切口。

首先,来谈谈单个词语的审题。

词语,从逻辑角度讲就是概念。词语的审题,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搞清楚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看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还要明白词语适用的对象,界定范围,防止偏题离题。因为此类标题只是一个概念,表意不完全,所以通常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即在原有标题词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提出若干个问题,用来引领审题的方向。问题的设置,一般都应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一条认知思路。

比如2008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他们”。这是个独词命题,范围太广,如果不用问题来引导思考方向,审题时似乎无从下手。不妨采用增词扩充提问法,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可以是哪些人?2.他们怎么样?3.我要写他们的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他们”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类型,而非某个个体,可以谈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根据2、3两个问题,因为“他们”所属类别的不同,立意时可以褒扬“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或批判“他们”的平庸生活、鄙俗志趣,或者可以采取中立的态度,谈谈“他们”的生存方式、酸甜苦辣。如此设置了几个问题,我们的思考就有了方向,甚至连立意选材和谋篇布局也能豁然开朗。

又如2007福建卷的作文题“季节”。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季节”的本义是什么?2.有没有比喻义?根据这几个问题,我们能想到的是,“季节”的本义是指自然的季节,如春去春会来,寒来暑往等。而“季节”的比喻义则可以是生命的季节,由此联系教材张洁的《我的四季》可知,生命的“季节”只有一次,于是在立意时,可以谈谈自然界中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能给人不用的感受;根据“季节”的比喻义,可以谈人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作为,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今年高考重庆卷的作文题是“情有独钟”。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熟语,从意义上看,它只能作为一个单位,“痴情所向,十分专注”,相当于一个词语——钟情。审题时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谁对谁(什么)“情有独钟”?2.为什么“情有独钟”?3.怎样“情有独钟”?

其次,关于短语类标题的审题,因为短语有不同类型,所以在把短语分解成各个词语后,审题思考有不同的侧重点。

1.偏正短语类标题

对于偏正短语类的标题,侧重点应该在附加成分上。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我的时间”,就可以分解成中心词“时间”和定语“我的”两个部分。然后据此设置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时间”?(2)什么是“我的”时间?第1个问题对于所有高中毕业生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而第2个问题恐怕就让每一个考生都很苦恼了,而且还是这个作文题审题时不能绕开的一道坎。从理论上说,每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拥有了造化赋予的不可预知的一定数量的时间,起于生讫于死,其间的年年月月昼昼夜夜乃至分分秒秒都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我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即时间,时间即生命。这个作文题要求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就是引导考生审题立意时去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不管你之前有没有关注过审视过。许多考生考前比较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关注的都是历史文化名人们的人生,即便也关注了当代名人(如“感动中国”人物),可是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明白人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因为谁都不想让“我的时间”成为“屈原的时间”“司马迁的时间”。在搞清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以问来谋篇布局,如“我的时间”怎么了?“我的时间”属于谁?我要怎么把握“我的时间”?把短语增加一些词语构成若干表意完整的问句,审题立意就有了方向,何愁无从着手呢?

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旧书”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审题时除了不能忽略定语“旧”字以外,还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白“旧书”指的应该是什么书,须要思考的问题还有:(1)谁的“旧书”?(2)什么样的“旧书”?(3)我是怎么看待(对待)“旧书”的?重点是第3个问题上。

2.动宾短语

对于动宾短语的标题,要抓住动词做文章,同时考虑宾语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如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从标题看,这两个短语的宾语含义不难理解,应该是两种生活环境。所以,宾语前的动词就成了审题立意的重点。利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我是如何感受乡村的?我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个题目中“我”是主体,被掩盖(隐藏)在题目中,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我”体现出来,要让读者感知“我”的存在。因此在立意时,可以从“我”的视角,谈谈都市的繁华、喧闹、发达,以及快节奏、新气象;或者谈谈“我”对乡村生活的淳朴、宁静、和谐的感悟,也可以写“我”对感受到的乡村生活的美好或落后的思考。

再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1的作文题“期待长大”。可以分解成宾语“长大”和动词“期待”两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长大”。从个人角度看,“长大”就是意味着成熟。对于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还意味着发展壮大,标志着文明科学。其次,“期待”说明目前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长大”的状态,对“长大”应该还是一种设想、祈望。审题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期待长大?怎么样去期待长大?

2011年高考作文题以动宾短语呈现的还有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广东卷的“回到原点”和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加以思考。

3.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的审题,除了分别搞清楚两个词语的含义,关键是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仰望星空”?(2)什么是“脚踏实地”?(3)“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第1、2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搞清这个联合短语分解后的两个词语的分别含义。“仰望星空”就是人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而“脚踏实地”指的是要踏实肯干,勤劳付出。由此,可看出二者关系:人生要有追求,志当存高远,这是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与此同时,更应该把目标细化为每天的踏实付出。

又如“一步与一生”(2007四川高考作文题),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一步与一生存在什么关系?放眼整个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或者处在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成也一步,败也一步。

4.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的标题,审题的重点应该在谓语成分上。

如“我能”(2007年辽宁高考作文题),总共才两个词语“我”和“能”,对于“我”是根本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因此宜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能”上。“能”是什么意思?“能”实际上是“我”对自我的一种肯定认识,“我能”,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信心,对生活、学习、事业的一种信念。

最后,来谈谈句子类标题的审题。

这类标题,说是句子,其实也是主谓结构,所以在分解句子思考命题时,也应强调谓语。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题)。谓语“想说爱你不容易”是审题的重点,为什么“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个比喻拟人说法,谈的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作用,很热爱语文学习,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尴尬。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也有两个句子类的标题,即山东卷的“这个世界需要你”和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在审题时,同样应该抓住谓语来设置问题,如“你跟这世界有什么关系?”“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你?”“你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该怎么办?”“我在时间的流逝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

总之,对于命题作文,理解词语的含义是审题的关键,而要搞清楚词语的含义,只能依靠平时的阅读积累。至于采用增词扩充提问法,是为了把词语变成表意完整的问句来引导审题思考的方向。同时,因为命题作文标题呈现的形式不同,运思行文时则可以依据各自的特点,各有侧重。这里所说的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其实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作文题目的审题,乃至于有助于自己拟题。话题作文自不必说,因为话题的呈现方式不会比命题复杂。材料作文题审读材料当另有方法,审读以后提炼出来的主旨(命意)或者自己拟制的标题,也必须用这样一些方式呈现。历练成习,得法于此,便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金小娟 浙江省天台中学 317200)

上一篇:妙文共欣赏 对比出精彩 下一篇:借助艺术虚构,创新写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