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闽南的渔家风情

时间:2022-09-02 07:13:10

常言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然而,有着峡水相连的台湾和闽南,不但方言相同,而且风俗相近。自古以来,两岸渔家人在同一航道行舟,在同一海区捕鱼,有着许多共同而奇趣的渔俗。

扬善颂恩的传说故事

在台湾和闽南渔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里的鱼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深得人们喜爱。我国特有的中华白海豚,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吉祥物,它是威慑鲨鱼,保护人类的海鱼,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期间出现较频繁。因此,渔民称之“镇港鱼”、“妈祖鱼”。海豚的头部颇像个巨大的鹅头,闽南和台湾渔民俗称白海豚为“白鹅”,自古以来,“白鹅”在台湾海峡受到保护,没有人去钓捕、伤害它们。渔民们不钓捕海豚来自一段历史传说:南宋末期,宋幼帝赵在闽南沿海逃往广东途中,遇大风翻船,君臣都掉落大海。幸被一群游弋的海豚发现,把君臣们托上岸,海豚成为救驾有功的“大恩人”。因此,宋帝赵便赐封海豚为“义鱼”,并授予“绫网缠不住,钓钩钓不起”“圣鱼”称号。台湾和闽南渔民之所以不捕海豚,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因为海豚的牙齿非常锋利,渔民作业时,偶尔渔网缠上它们,便会被它们咬得破破烂烂,就连其他鱼虾也逃得无影无踪。久而久之,不捕海豚成为渔区一种习俗。闽南东山岛东南部海域自然环境优良,是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最佳海区,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基金会和计划开发署的官员经过实地考察后,列为“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保护示范区”。

台湾和闽南盛产丁香鱼,传说鱼名由来与明末著名书法家、理学家黄道周有关。黄道周小时候在东山岛塔屿潜心攻书,有一日,一个渔夫模样的人进入黄道周读书生活的石室,他自称“无腹子”,苦苦要求黄道周收留他,说他无父无母,单身一人,愿意不计报酬为黄道周效劳。黄道周辞不了他,只好把他留下。有一次,连日台风,海上船只无法通航。身居孤屿的黄道周一连几天粮草接济不上,但是每天三餐无腹子却不知从哪里弄来鱼儿供黄道周享用。起初黄道周没有察觉,一天,他走出石室,看到外面狂风大浪,根本无法捕捞到鱼虾,不禁心里起疑,决定弄个明白。做午饭的时间快到了,黄道周蹑足走向“厨房”,眼前一幕使他目瞪口呆:但见无腹子双手拿着一张细目鱼网,在空中一边挥动,一边念念有词,顷刻间,一条条鲜活的小鱼儿在鱼网里噼里啪啦地跳跃。紧接着,无腹子把鱼儿倒进锅里,开始煮鱼。柴火都断好多天了,用什么来烧煮?黄道周仔细再观察,忽然更加惊人的一幕使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灶膛里的柴火竟是无腹子伸进去的大腿。此情此景使黄道周禁不住喊叫起来:“无腹子,你原来是仙啊!”话音犹落,无腹子忽然不见了踪影。黄道周把“厨房”搜索个遍,总寻找不到无腹子的蛛丝马迹,黄道周惊叹不已,这时,只听空中传来无腹子的声音:“叩谢黄圣人赐封!”相传,鱼精欲成仙必须有圣人赐封才能上界。黄道周这才知道自己无意中为无腹子提供了成仙的机会,同时也为无腹子给沿海人带来美味可口的小鱼儿感到十分骄傲。从此,他把这种无名的小鱼儿称为“丁仙鱼”,意思是与他相处这么一段时间的家丁是仙,因其“仙”、“香”谐音,再加上这种鱼清香爽口,后来人们便称作丁香鱼。

节庆中的渔风渔俗

追求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台湾和闽南人美好的愿望、善良的祈盼。在古代,人们就善于选取一些符合欣赏要求的海洋水族作为吉祥物,每逢节庆婚喜摆之挂之,歌之舞之。游览寺庙道观等古建筑,更有水族吉祥物跃然其中,如鱼跃龙门、双龙戏珠等吉祥壁画。人们经常看到的八卦阴阳图就是用抽象的鱼形为图案。僧道人打节奏的器物也叫鱼鼓、木鱼。传统年画的题材最受人喜欢的莫过于连年有余(鱼)。渔家人过新年时,特别钟情那些喻福喻祥,大吉大利的鱼画。年夜饭上,一盘完整的鱼必不可少,而且一般不能吃,以寓意“年年有余”。“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家境殷实,表达了两岸渔家人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

逢年过节、喜事庆典,民间的灯会总离不了具有海洋特色,令人赏心悦目的龙灯和鱼灯。在闽南沿海地区,流行节庆踩街活动,在浩浩荡荡的踩街队伍中,有一种名谓“海底反”的水族舞特别引人注目。这种具有浓郁渔区的特色娱乐形式,撷选海洋中螺贝鱼虾等水族,用人扮饰表演,娱乐性、观赏性很强。新春正月,闽南和台湾沿海地区还有舞“鲤鱼”的习俗。“鲤鱼”用纸糊制,画上金黄色的鱼鳞,鱼肚里两条长各1.5米左右的竹子。路过居家、店铺门口时,舞“鲤鱼”者一边舞动“鲤鱼”,一边念着“鲤鱼来、鲤鱼来,你家今年发大财……”舞完“鲤鱼”,舞者随即打几套观赏性强的武术,用以表示驱邪纳吉和增添热闹气氛。然后,舞“鲤鱼”者又举起“鲤鱼”连舞三下,表示再次把吉祥、财运和福气带给此家。

水族中的鱼,还常常跃现在台湾和闽南民间吉祥画中。鱼与戟或磬同图,意指“吉(戟)庆(磬)有余(鱼)”;鲶鱼与桔子同图,意指“连(鲶)年大吉(桔)”;鱼与莲、磬、祥云同图,意指“吉祥如意”。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常有娃娃抱鱼莲图、娃娃骑鱼图、鱼串莲花图、双鱼爆竹图、击磬举鱼小儿嬉戏图等吉祥图案,也寓意“年年有余(鱼)”的口彩。鱼又是祈穰庆丰的文化题材,尤为渔家人所喜爱,他们喜欢用于装饰的图案有鱼串莲花、鱼散钱籽、鱼穗合体等类型。有不少海中水族虽然没有吉祥物头衔,但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是能避凶化吉的瑞鱼,如传说中的鳌鱼,性好吞火,所以常见于古今建筑物的屋脊上。无独有偶,在今天一些建筑物上,还有一种历史悠久的悬鱼饰物。悬鱼是传统建筑中悬于山墙人字形博板正中的建筑饰物,古代人担心木结构的房屋失火,认为鱼为水中之物,象征水可克火。建筑物悬鱼观赏性好,又含有避火之意,成为当地的一大建筑特色。悬鱼多用厚薄不等的木板雕制成鱼形图案,由于台湾和闽南海边建筑物使用传统木雕“悬鱼”不耐腐蚀,因此如今大多采用陶瓷烧制取代木雕,也有的以砖砌或直接粉绘于建筑物。

饮食中的渔风渔俗

台湾和闽南许多民俗因鱼而生,人们的生活也因为有了鲜活的鱼儿显得丰富多彩,有情有味。笔者生长于闽南这个功夫茶的故乡,自小在功夫茶的海洋中泡大。因爱喝茶,爱茶及书,从中得知早在宋代,闽南沿海渔民就喜欢品饮功夫茶。渔家人总结了日常吃鱼腥味重,容易引致肠胃疾病,需用功夫茶解腥等经验,天天泡饮,代代相传。

渔家人的主要生产工具是船,作业对象就是鱼。因而渔家人的一些风俗往往把鱼和船捆绑在一起。据说,内陆的人受雇到船上当伙计,不了解渔家习俗的家里长辈,经常会叮嘱“孩子,我们是伙计,要懂礼让守规矩,要吃鱼头鱼尾,不能贪吃”。其实,如果在船上这样做,便违规败俗。台湾和闽南沿海渔家人吃鱼时忌先吃鱼头鱼尾,更忌用筷子将鱼的尾部夹断。因为渔民和船民们喻鱼为船,而船的尾部通常为操舵驾驶的重要部位,倘若船尾被挫断了,船只便会沉没,人的生命危险可想而知。而鱼头意为整条船的头头舵公,为了表示对舵公的尊重,渔民们习惯把鱼头留让舵公吃。围绕“平安”二字,渔民和船民们的海上生活也颇为讲究,尤其说话和吃饭,说话时忌说“坐”字和“翻”字,即使是客人到来,也不能随便说“请坐”。煎鱼或炒菜时说到“翻”字,也应改口为“顺”字。用餐时不论老少均是蹲着吃,更忌坐于舱口晃足吃饭。因为闽南和台湾方言“坐”是“沉积”之意,“坐下”便是“沉下去”的意思,被视为不吉祥。

说到避讳沉船,不能不提台湾和闽南渔家人的一种奇特古老的餐具“饭舵”。 饭舵用硬木制作,长约20厘米,厚约0.5厘米,上半部分像个光着脑袋的半身人物剪影,下半部分则是船舵形,其来历与渔家人的生产生活沾亲带故。自古以来,台湾和闽南渔家人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谋生的工具――渔船,更是渔家的命根子。然而,一条船的操作是否灵便,又与船舵好坏有很大关系。船舵是航船的方向盘,船上的艄公是操纵“方向盘”的舵手,当地渔谚:“大海航行靠舵手”、“坏艄公磨死伙计”,说的便是舵手的重要性。因而,自古以来台湾和闽南渔家人对船舵和艄公特别崇拜,每逢造新船时,船主便有意识地叫造船匠刻一块硬木做的,耐腐的“饭舵”。至今,当地造船仪式还有一道不可忽视的“开斧”礼节,就是由造船师傅用利斧在一根最好最粗的木料上削下一块木片,最早的“饭舵”便是用这一块木片雕刻成的。这种奇特的打干饭的餐具喻示人们要谨记艄公和船舵的作用,千万不可怠慢和轻视。渔家人对“饭舵”情有独钟的原因还在于这种餐具科学实用。首先是在咸腥多、盐份大的渔区,比之铁质等金属餐具不会生锈。其次是盛饭时很好用,任由打多打少。饭舵轻便,即使不慎掉落海中也不下沉,仍可捞起。渔家人对饭舵崇拜至极,饭盛好后,饭舵要竖着插在饭上,禁忌把饭舵斜插或放倒,因为饭舵在渔民的眼中等于船舵,船舵倒了意味着不吉利。说来有趣,就连除夕等传统大节,渔家人也习惯剪几张饭舵形的红纸贴在雪白的米饭上,象征年年有余(鱼)、一帆风顺。

渔风渔俗是海峡两岸渔家人求平安、盼丰收、祈吉祥的心理反映。这些璀璨耀眼的渔风渔俗文化瑰宝,构成了海峡两岸一道靓丽迷人的民俗景观!

上一篇:方阵问题 9期 下一篇:送给Didi的超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