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术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02 06:48:12

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术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262-0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术效果。方法: 采取自身比较法,将100例我科静脉输液患者常规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度角)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度角)静脉穿刺,观察和分析患者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结果: 二组疼痛程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穿刺时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度角,较传统教科书上所述的15-30度具有疼痛程度轻、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低及穿刺完成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静脉穿刺 疼痛 穿刺成功率 淤血发生率 穿刺时间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项护理操作,部分患者对这一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尤其是在第一次穿刺失败后护士有了紧张感患者就更恐慌,如何减轻患者穿刺时痛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皮下淤血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是值得临床工作者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100例患者不同角度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和调查发现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都角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皮下淤血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科接受静脉穿刺神智清楚、病情稳定。能主动配合治疗,凝血功能正常、无疼痛障碍的100例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均采用江西三鑫医疗器械集团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七号针头,穿刺部位均选自患者上肢前臂或手臂静脉。

1.2 方法:常规组和对照组均由笔者操作采用对比法,所有病人均采用以二天观察比较一次,第一天为常规组,第二天为实验组,在穿刺部位近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均按常规消毒皮肤,按常规固定针头。

1.2.1 常规组按照教科书传统方法针头和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度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0.3-0.8cm刺入静脉,见回血后顺静脉进针1-2cm后,按常规固定针头。

1.2.2 对照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度角在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后,沿静脉走向潜行0.05-0.3cm再刺入静脉1-2cm后,按常规固定针头。

1.2.3 观察指标1:⑴疼痛程度:按数字式疼痛评定法将一条直线分成10段“0”表示无痛,另一端10表示极度疼痛。患者可选择其中一种代表疼痛感觉的数字表示疼痛的程度。⑵一针成功率:观测一次进针刺入静脉的成功次数。除外再次用力进针、退针后再刺或反复寻找静脉的操作。⑶皮下淤血率: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同时用输液贴按压皮肤进针处2min,次日观察部位皮下是否有淤血现象发生。⑷穿刺完成时间:请求患者帮忙合作,穿刺部位均选自一只上肢前臂或手臂静脉,另一只手按压秒表。以秒计算,操作者叫“始”“停”。

1.2.4 统计学分析:完成时间用t检验,其余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二种角度静脉穿刺效果

表1 两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x±s,h)

3 讨论

3.1 静脉穿刺角度与疼痛分析:人的皮肤表皮厚度约0.26mm-2.0mm,其中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内,疼痛程度与外在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有关。常规组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在15-30度,一方面与皮肤表面相对增大,皮肤受损范围大,作用于针头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时间延长,痛觉增加,另一方面对照组静脉穿刺患者血管上方与皮肤呈30-60度角快速进针,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作用于针头压强相对大,使进针速度加快,针头刺激皮肤时间降低,所以痛觉减轻。这种穿刺方法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步骤,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头在皮下运行时间和距离,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程度小,故临床穿刺疼痛不明显.

3.2 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临床实践表明,按常规组静脉穿刺的操作步骤,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过程中,落空感不明显或部分患者的静脉轮廓顿时变得模糊不清,致使操作者不能顺利地把针尖刺入静脉腔,而影响一针穿刺成功率。对照组静脉穿刺在针尖穿过皮肤后几乎是直接刺入静脉腔,这种操作方式不影响静脉轮廓清晰度,落差感明显,故一针顺利刺入静脉腔的几率较大。

3.3 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率:常规组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小(15-30度)针尖在皮下潜行距离长(约0.3-0.8cm),故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之间斜面较大,拔针时按压皮肤着力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易出现偏差,致使按压力度与受力面积不能完全有效地作用于静脉管壁进针点,故易出现皮下淤血。而对照组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大(30-60度),针尖在皮下运行距离短(0.05-0.2cm),故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之间斜面差小,拔针时按压皮肤进针点即可有效作用于静脉管壁进针点,达到止血目的,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率。

3.4 减少穿刺完成时间:对照组静脉穿刺在30-60度角穿过皮肤的瞬间,省略了常规组静脉穿刺时针尖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过程直接刺入静脉,因此缩短针尖在皮下运行时间。?总之,针头的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角度进行静脉穿刺,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低创性等优点,可促使护患有效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可广泛用于各种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

[2] 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静脉穿刺效果比较[C],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作者单位 330006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1

330004 江西中医学院2

上一篇:复发性甲沟炎的手术治疗 下一篇:长期留置尿管的常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