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价值

时间:2022-09-02 06:45:48

浅论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价值

摘要:在新农村发展中培养群众文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群众的个人文化素质,也能提升农民的个人思想水平,还有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让新时期的农民过上有文化有追求的,并且物质饱满的生活。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包括和谐文化建设,并且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尤其重视群众文化建设,而也正是群众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价值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58-01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新要求,我们把这个新要求作为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针。把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作为物质层面的重要内容;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精神层面重要的内容。“乡风文明”本身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的目标就是“和谐农村”。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新时期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就要注重新素质的培养,就必须重视群众文化在新型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承载着新时期希望的新一代农民,要对他们灌输积极地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的是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根据农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并本着自愿平等、形式多样、健康长效的原则积极地开展各种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的文娱活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各地区设立文化馆、站、室,并且充分发挥各个文化设施的作用,来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活跃进来。以达到让农民群众享受文化进步带给他们生活巨大改变的目的,促进农村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有利于培养“懂技术、有文化”的农民

科学文化的落后严重曾经限制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和文化进步,在新时期,我们要克服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基层乡镇文化馆、站、室就是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传播前沿,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党的最新的政策法规、文化道德方面的信息、科技致富的点子及时快捷的传播给广大的农民群众。要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宣讲道德、文化科技,以达到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意识,最终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能管理的新型农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构建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

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文化是有机的统一整体,谁都不可能离开谁而独立存在。没了彼此就等于没了灵魂,会使整个社会和国家失去凝聚力和创造力。良好优秀的群众文化极其重要,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着力发展群众文化,创新群众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是物质进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来看,它也必定会反过来为物质文明的进步提供动力。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要摒弃糟粕文化,杜绝丑陋落后的文化的渗入。社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农村社会是整个社会大家庭中的一部分,而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所以,着力于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整个农民群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满足人们的需要。广大的群众文艺工作者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和谐、和睦的家庭,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建设优秀人居环境中担当着引领和实践的作用。

四、结论

文化对于国家、社会还是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没了文化就等于新农村失去了灵魂。文化能够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上、精神上的保证,同时,它也是深深烙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谐的文化就像是和谐农村演进过程中的根基,指引着新农村发展的方向。和谐文化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符号,社会主义新农村越发展,越需要和谐文化的补给,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越明显。在精神和文化的世界里,群众文化事业是农村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的文化工作要从非农村向农村转移,并把它当成一块阵地、一个制高点来攻克,因为文化工们一定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我们坚信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条件。所以,在保持喜闻乐见的同时,在内容上充实我们的群众文化,在形式上创新我们的群众文化,并赋予群众文化教育性,使它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慧平.关于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探索思考[J].大众文艺,2012,6:207.

[2]史春芳.浅议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0(5):42.

[3]李同波.发展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196.

上一篇:关于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几点反思 下一篇:“慢设计”理念的当代社会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