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狮岭金矿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预测

时间:2022-09-02 06:43:21

广西天狮岭金矿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预测

摘要:通过对天狮岭地区某区段开展土壤地球化学工作,发现该区存在Au、Ag、Cu、Pb、Zn、As、Sb等元素的地球土壤化学异常,依据土壤次生晕所圈定的组合异常特征,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共圈定了三块异常找矿靶区,可为下步找矿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找矿预测;天狮岭;广西

中图分类号:Q93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西梧州夏郢镇天狮岭多金属矿区位于广西主要成矿带大瑶山隆起加里东、华力西、燕山、喜山期Sn、W、Pb、Zn、Ag、Au、Fe、Ti、Mn、稀有、稀土、煤成矿带上,区域内有金银矿、钨锡铅锌等多金属矿等,矿体主要分布于寒武系地层中,少量见于白垩系地层,寒武系地层是寻找金矿的最重要的层位。通过对该区开展土壤地球化学寻找隐伏矿体的研究工作,发现了几个异常。

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域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钦州残余海槽与大瑶山隆起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发育[1](图1)。

1.1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晚古生界的地层寒武系、奥陶系,少量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寒武系主要是槽盆相复理石建造,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中厚层细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夹炭质页岩;奥陶系由含笔石页岩和介壳相碎屑岩夹灰岩组成;白垩系为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一套厚层块状砾岩、含砾砂岩夹泥岩、凝灰砾岩、凝灰质角砾岩、凝灰岩、凝灰熔岩、石英斑岩、菲细斑岩等。第四系分布广泛而零散,为要为陆相沉积,底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砂土、亚黏土层。

1.2区域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发育,具多期多类型多形式多金属元素的特点,成矿十分有利,主要出露中晚侏罗世细粒花岗岩闪长岩为主,多呈岩株产出。侵入于寒武系,围岩具角岩化,外蚀变带宽10~300m。副矿物为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部分矿体有明显的铜钼矿化,该期侵入岩与金、银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1.3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主体呈北东方向,峒中-藤县大断裂深大断裂带是桂东南骨架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倾向南东,倾角40~70°,规模巨大,长大于350km,宽数公里,沿断裂带岩浆活动强烈,印支期酸性岩浆岩呈狭长带状分布,其控相亦很明显,超浅成酸性岩浆岩仅分布断裂北西侧,而深成的酸性岩浆岩大面积分布于断裂南东侧。该断裂是切割较深的深断裂,是控岩、控相和控矿的主构造。断裂活动促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各种破碎带往往成矿物质富集的有利部位。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对梧州天狮岭多金属矿区思岭永安区段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扫面工作,区内共布置了测线 62条,共采集土壤地球化学样品8559件,分析了Au、Ag、Cu、Pb、Zn、Mo 、Sn、Bi、As、Sb十个元素的测试分析显示,Au与Pb存在着低度相关关系,Sn、As、Sb与其它元素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表1)。当取0.7相似水平时,可分为Au、Pb及Sb、Mo、Cu、Zn、Ag、Sn、Bi、As两类(图2).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及概率分布特征表显示(表2),区内Au、Ag、Pb、As、Mo元素平均的含量高于克拉克值,变化系数大100,具有一定的偏正态分布趋势,说明它们在本区形成了较高的背景,发生局部富集的趋势较强,经历了多次地球化学过程的叠加,主成矿元素Au的富集强度及富集能力比较强,与本区内有利成矿元素这一事实相符。有上述可知:区内次生晕组合异常为Au、Ag、Pb、As、Mo,可依据此元素组合圈定异常区,进行矿体定位。

Au有三个异常(带):Ⅰ号异常(带)由4个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0.16km2,呈NW或EW走向不规则形态,规模较小,三级浓度梯度明显,Au异常最高值55.81×10-9;Ⅱ号异常呈NW走向的长条形,规模较大,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走向受F1断裂控制,异常最高含量51.58×10-9;III号异常(带)分布于48线到45线之间,由22个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2.58km2,异常呈多NW走向的长条形,规模大,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带内各异常浓集带(≥7.5×10-9)多呈NW走向,受F11、F4等NW走向断裂控制明显,各异常中最高Au含量为650.28×10-9,Au土壤地化异常形成与成矿断裂有密切关系。

Pb元素有3个异常带,Ⅰ号异常(带)由4个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0.39km2,异常呈不规则形状,异常最高值为913.3×10-6;Ⅱ号异常(带)亦受F1断裂控制,异常面积约5.36km2,异常呈近于圆形、哑铃形及长条形状,规模较大,异常最高值为1490.9×10-6;III号异常(带)亦是F1断裂之南,异常面积约2.47km2,异常呈不规则形状,规模大,异常最高值为1482.9×10-6,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受NW走向F5、F6、F11断裂及产出部位控制明显,或与断层吻合,或分布于断层两侧。Pb异常产出、形成与成矿断裂有关。

As有三个异常(带):Ⅰ号异常(带)异常面积约0.087km2,异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状,规模小,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受NW走向小断裂控制,异常最高值可达442.9 ppm;Ⅱ号异常(带)受F1断裂控制,异常面积约0.57km2,常呈近于长条形状或不规则状,异常最高值可达2357.9 ×10-6,异常受F1走向断裂控制明显;III号异常(带)异常带分布于 F1断裂之南,异常面积约0.81km2,异常呈不规则形状,规模大,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带内各异常浓集带多呈NW走向,受F11、F3等NW走向断裂控制明显,异常As含量为792.5×10-6。As异常产出、形成与成矿断裂有关。

Cu异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规模小,异常不明显,由多个小异常组成,三级浓度梯度不明显,异常受NW走向断裂控制明显。Cu异常含量最高值240×10-6,高峰值出现的Cu异常峰值含量低,说明Cu矿化相对较弱。

Zn异常受断裂构造控制,有三个异常:Ⅰ号异常(带)由3个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0.5km2,异常呈不规则形态,规模较小,有三级浓度梯度分带,但不明显。Zn异常最大含量为414×10-6;Ⅱ号异常(带)受F1断裂控制,异常面积约050km2,异常呈近于椭圆形、长条形状和不规则形状,Zn异常最大含量为399×10-6;III号异常(带)异常带分布于F1断裂之南,主要由5个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1.68km2,异常多为不规则形状,规模大,异常整体三级浓度梯度不明显,Zn异常最大含量551×10-6。

Ag异常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有三个异常(带):由1个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0.1km2,异常呈不规则形态,规模小,异常最高值为0.992×10-6,三级浓度梯度明显,与该处小断层吻合;Ⅱ号异常(带)受F1断裂控制,由5个小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0.14km2,异常NW走向分布,呈近于椭圆形,规模小,三级浓度梯度明显;III号异常(带)异常带分布于F1断

裂之南,异常面积约0.68km2,异常多为椭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状的小异常,具一定的方向性,规模小,三级浓度梯度较明显。

Sb有二个异常(带):Ⅰ号异常(带)由3个异常组成,面积约0.57km2,呈NW或EW走向不规则形态,规模较大,三级浓度梯度不明显,Sb异常最高值7.81ppm,高峰值出现的Sb异常峰值含量低,Sb异常富集弱;Ⅱ号异常(带)受F1断裂控制,分布于F1断裂南北两侧,异常面积约0.15km2,异常呈长条形状、椭圆形,规模小,三级浓度梯度不明显。

Mo异常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有三个异常(带):Ⅰ号异常(带)主要由1个异常组成,异常面积约0.62km2,异常呈NW走向近长条形状,规模小,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受NW走向小断裂控制,Mo异常最高值可达100×10-6;Ⅱ号异常(带)受F1断裂控制,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走向受F1断裂控制于F1断裂两侧展布,异常与断层相吻合,异常最高值100 ×10-6;III号异常(带)异常带分布于F1断裂之南,异常面积约2.61km2,异常呈NW走向近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状,规模大,三级浓度梯度明显,异常受NW走向F3、F4、F6、F11断裂及产出部位控制明显,异常分布于断层及其两侧, Mo异常最大含量100×10-6,Mo局部富集较强。

Bi异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规模小,异常不明显,三级浓度梯度不明显,仅出现一些小异常。Bi异常最大含量6.80×10-6,受NW走向断裂F1控制,高峰值出现的Bi异常峰值含量低,高值点也少,Bi元素含量普遍较低,Bi富集相对较弱。

Sn异常呈不规则形状,规模小,异常不明显,仅出现几个小异常,Sn异常最大含量35.5×10-6,为一个单点异常,具三级浓度梯度,而其他异常三级浓度梯度不明显,Sn元素含量普遍较低,说明Sn富集弱。

成矿预测

通过对天狮岭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结合土壤次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圈定了下列3个找矿靶区分别编号为一、二、三及预测区内包括的异常见表3,各预测区范围见图3。相对比较而言,三号预测区找矿远景区找矿意义最大,一、二号预测区内异常源体一般未达地表。

图3 天狮岭多金属矿区思岭永安区段综合预测平面图

1—黄洞口组第三段 2—黄洞口组第二段 3—黄洞口组第一段 4—地层地质界线 5—正断 层6—逆断层 7—石英脉 8—金矿化石英脉 9—岩层产状 10—村庄 11—高程点及标高 12—道路 13—矿化异常及编号 14—分散矿化异常及编号 15—异常找矿远景区 16—推测Au矿化体(脉)17—AuPb元素组合类 18—AuCu元素组合类型 19—Au元素组合类型 20—采样点位置及点号

结语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了了解土壤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的分散与集中规律,研究其与基岩中矿体的联系、通过发现土壤中的异常与解译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3]。通过对天狮岭地区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扫面工作,依据土壤地球化学的异常特征、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在本区共圈定了3个找矿靶区(图3),总面积为7.124平方公里。本区此次应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在已知矿(化)体上获得可辨之异常,选用Au、Cu、Pb(As、Ag、Zn)作指示元素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涂光炽,等.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罗增智,肖松,王新立,等.古生物地史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 罗先熔.勘查地球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 王鸿桢,李光岑编译.国际地层时代对比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5] 邱家骧.《岩浆岩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上一篇:等截面连续梁施工阶段剪力滞效应分析及理论应... 下一篇:关于城市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