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时间:2022-09-02 02:38:36

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摘要:北萨哈林石油租让,是苏联运用其石油资源服务于本国内政外交需要的典型案例。当处于守势时,苏维埃俄国可以将油田暂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实力开始恢复后,苏联转而加强对石油开发进程的调控并最终从日本手中收回北萨哈林租让权。

关键词:苏联;日本;北萨哈林;租让制;石油

中图分类号:F4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12010)02-0081-03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租让制,萨哈林岛资源开发备受注目,特别是北萨哈林石油资源。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新生苏维埃俄国(1922年后是苏联)百废待兴。列宁适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租让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列宁看来,租让“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资本家负责安排或改进生产(如采伐和浮运木材,开采煤炭、石油和矿石等等),把所得的一部分产品交给国家,另一部分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在此背景下,石油日益成为苏俄实现其内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能源政策是优先发展煤炭生产。但是,一战即将结束时,鉴于石油这种新燃料对未来军事安全所发挥的重大战略性作用,所有大国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苏俄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整顿石油工业、发掘内部潜力应对国内出现的燃料危机。1918年6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关于石油企业的国有化》法令,宣布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石油贸易、钻探和运输的企业及其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为国有财产。法令还宣布,石油和石油产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燃料局的石油总委员会负责国有化工作。1919年11月,在给各级党组织的信中,俄共(布)中央指出燃料危机的破坏性危险,呼吁“无论如何要消灭燃料危机慌,否则既不能解决粮食任务,也不能解决军事任务和全国经济任务”。在此进程中,非常临时机关(包括贫农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等)在向乌拉尔斯克、阿斯特拉罕等地调运石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0年5月,托洛茨基曾就动用海军从巴库向阿斯特拉罕运送石油请示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等人。应当指出,苏俄为解决燃料短缺不仅动用了石油资源,还动用了木柴、煤炭、泥煤等资源。

苏俄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恢复时期发生燃料恐慌,当时国家无力使所有企业都开工,这引起某些私人资本以租让和租赁形式流入燃料开采工业。”到1926年7月15日,石油开采租让的工业合同有3个。应该说,苏俄石油租让是有政治、经济双重属性的。列宁曾经说过:“我们无法在没有国外设备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单靠自身力量恢复衰败的经济。”为得到这些援助,他愿意向“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辛迪加”提供广泛的特许权。他首先提到的两个例子就是石油,租让“巴库的1/4和格罗兹尼的1/4”的石油开采权:与沙俄时代一样,石油再度成为最赢利的出口商品。到1927年11月,苏联石油租让制开展得最好的地区有两个:格鲁吉亚和萨哈林。

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联以高加索地区、萨哈林为基地,从东、西两个方向展开石油外交。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巴库一直是苏联的第一大产油区。巴库油田的现代化改造对苏联顺利开展石油外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拉帕洛条约签定后苏联打破资本主义封杀,从德国进口大量的机械和设备、钢铁和技术,用于改造和扩建巴库油田。强劲的石油出口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1926~1935年,苏联石油出口占到西欧国家石油进口的1/7。

萨哈林石油产量远不及巴库,但在苏俄早期石油外交史中的地位引人注目。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日本石油企业开始角逐萨哈林石油的租让权。

当然,美国石油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在西方石油公司中占主导地位。但是,20世纪20年代苏美经济关系的发展受到两国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影响,很多合同都无法顺利实现。如:1920年开始的苏俄与美国万德利普辛迪加关于租让堪察加石油、煤炭的谈判。由于没有得到美国政府和大企业集团的支持,万德利普辛迪加经营勘察加、东西伯利亚石油和煤炭的计划流产;另外,远东共和国与美国辛克莱公司签订的勘探北萨哈林石油的租让合同也未能实现。“辛克莱等人同意,在项目中的投资不少于11500万美元,并且同意为俄国政府申请更多的美国贷款。”但辛克莱公司终未兑现其诺言,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拒绝该公司多次提出的为经营而照会日本政府的要求。1925年3月12日,国务卿在备忘录中提到,辛克莱等公司与俄国政府的联系是私人性质的。苏美合同的无法实现为日本石油企业提供了契机,同时日本在北萨哈林援助军事力量为本国公司从事石油经营活动提供保护。1921年,日本出兵占领北萨哈林。当年,日本就开始在卡坦格利、奥哈钻探油井。1923年开始从奥哈采油,在卡坦格利采油要到1932~1933年。日本企业亦将海外投资整合到其获得原油来源的目标当中。1920~1925年,日本每年从奥哈等地的采油企业得到近10万吨石油。

苏日关系的推进,有利于日本公司开展大规模的经营活动。1925年,苏联和日本签定《苏日基本条约》。条约中规定:“苏联政府特许日本人民、公司、团体在苏联领土内从事开矿、伐木及开发其他天然资源。另外,日本方面交还所占据的库页岛北部,苏联方面给予日本在库页岛北部所谓测量的油田的50%的租借权。”大体说来,到1927年,苏联租让企业已经开始减少。到1937年,苏联与承租者达成的协议已大多取消。而苏日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协议的期限是45年。

从一战即将结束到二战结束前,苏联的国际战略地位实现了守势到攻势的转变。

处于守势的苏俄暂时将无力经营的油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待实力开始恢复后,苏联转而加强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如:1927年,苏联成立“萨哈林石油托拉斯”,到1928年10月5日时,该公司在萨哈林岛石油开采量达到每昼夜30吨。萨哈林石油托拉斯的投资占苏联石油总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从0.3%(1927~1928年)升至4.4%(1932年)。苏、日在北萨哈林石油开采中的地位也在改变。1928年,日本开采石油106631吨,苏联296吨。到1932年,苏联产量为188889吨,日本是185435吨。

争夺海外石油资源对于日本国家安全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日本组建“北桦太石油株式会社”经营北萨哈林油田。但是,北桦太石油株式会社不是一般的石油公司,20世纪30年代,该公司与日本海军部关系密切,政治色彩浓厚,其首任领导人是日本海军代表,部分领导成员和干部也来自于海军。可以说,该公司在石油开采问题上具有很强的掠夺性。租让期间,该公司从北萨哈林开采和运往日本的石油达200多万吨。

1940年,苏联开始考虑废除日本在北萨哈林的租让合同问题。此时,苏联国力已经得到极大加强。到二战爆发之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特别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后,苏联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苏联侧重于发展那个时期最先进的重工业:动力、冶金、化学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因为这些工业都是构成现代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基础。

1944年3月,苏日在莫斯科签定解除日本在北萨哈林租让权的协议书。其间,大体以苏联、日本订立《苏日中立条约》为界,双方围绕北萨哈林租让权问题的外交折冲可分成两个阶段。签约前,苏联坚持废除日本北萨哈林租让权是两国签订中立条约的补充条件;此后,苏联致力于日本的履约问题。为维护其在北萨哈林的石油利益,在谈判过程中,日本曾先后提出收买北萨哈林方案、签订新渔业协定等,但战争形势的发展已不允许日本拖延。于是日本接受了苏联的提议:苏联政府向日本政府提供500万卢布;在战后五年间,苏联每年向日本提供5万吨石油。北萨哈林石油租让问题至此画上了句号。

上一篇:俄罗斯资本权力问题浅析 下一篇: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互动中的人文交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