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历史发幽情,感怀古迹多怅惘

时间:2022-09-02 01:32:46

吟咏历史发幽情,感怀古迹多怅惘

所谓咏史怀古诗,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为吟咏对象的诗作。诗人们漫游古迹,触景生情,是为怀古;翻阅古书,评点历史,是为咏史。这类诗作多运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手法,或寄寓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哀叹。面对着斑驳的历史古迹,浮沉于浩瀚的时间长河,诗人们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成就了无数传世佳篇。

佳作集锦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梦泽

〔唐〕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品茗共赏

古往今来,怀古之作大多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怅惘。当诗人登临古迹,看到昔盛今衰的景象,不免感到时光流逝之无情与个人力量之渺小。杜牧的《西江怀古》正是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名作。

首联开篇即点出那西陵一带的长江,上连着巴蜀汉中,下接着潇湘吴越,正是多少文人墨客驻足慨叹的地方,而动荡不安的江水则默默地指引着诗人回望那些历史的瞬间。颔联连用魏帝缝囊和苻坚投棰两个典故,增加了诗作的历史纵深感。这滚滚的长江,魏帝曹操竟以为能够用盛沙的布囊将其堵塞,而前秦皇帝苻坚竟自称投鞭可以使它断流,这些念头多么可笑而荒唐!颈联浓缩了长江美景,渔歌、明月、沙鸥、夕阳,这一切如此安然,映照着永恒的时光。当年那些狂妄的念头早已灰飞烟灭,可长江仍然是长江,硝烟散尽,一片太平。即使那位“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范蠡,也早已化作尘埃,只留下无尽的寂寞在空气中飘荡。这些已经逝去的大人物,如今都已享受不了那江上的阵阵好风,倒是往来的客商能够落得几丝清凉。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梦泽》一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梦泽,大约在今天湖南北部、长江以南、洞庭湖以北的一片湖泽地区,这里正是当年楚国的所在地。诗人举目望去,茫茫荒野上秋风萧索,连天的白茅随风摇曳,一种荒凉凛冽之感油然而生,也令他不禁想起楚王好细腰的典故。由于楚灵王喜好细腰,满城年轻女子都心甘情愿节食减餐,只为有机会能在楚王面前轻歌曼舞。可这样的举动并不能为她们带来丝毫的幸福,反而断送了她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而就在这萧萧白茅之下,也许正埋葬着当年的累累白骨呢!对于悲剧制造者楚灵王,诗人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愤慨;而对于那些早逝的年轻生命,诗人则既有讽刺,又怀同情,显现出一种对待历史的理性态度。

诗词链接

明妃曲(其一)

〔北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点拨:在所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作中,王安石的《明妃曲》无疑是别具一格的佳作。在历代文人笔下,和亲出塞的王昭君是一个命运悲惨的牺牲者,而其悲剧的罪魁祸首被普遍认定为画师毛延寿。王安石自立新意,认为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庸碌无能、只知享乐的君王。而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则以六朝事暗讽唐王享乐,表面上是吊古,实则伤今,亦为一首怀古佳作。

动脑筋

1.阅读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在正确的理解后面画“√”,错误的理解后面画“×”。

(1)杜牧经过洞庭湖畔,看到昔盛今衰的景象,不禁感到时光流逝之无情与个人力量之渺小。( )

(2)《梦泽》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唐代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行为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

(3)王安石认为,王昭君的美主要在神态和气质上,这是很难在纸上画出来的,因此不应该怪毛延寿。( )

2.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一句是否使你想起一首熟悉的古诗?它的作者是谁?你能将它默写出来吗?

上一篇:能力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下一篇:“ABC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