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剧源头初探

时间:2022-09-02 01:02:59

戏剧是综合艺术,融汇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她的演出呈现有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在屏幕上以活动影像平面表演故事的影剧,二是在小型舞台中以操作傀儡立体表演故事的偶剧,三是在大型舞台上以真人现场表演故事的人剧。

其中影剧最简易也最古远,是两维的运动图像。前辈专家研究成果已经告诉我们:影剧最原始的形态是灯影戏,后经发展成为皮影戏,到今天已由现代科技装备而更新换代为影视剧。

我们现在正处于影视剧鼎盛的时代。君不见电影、电视、光碟、网络视频层出不穷、五光十色,俨然成为当今戏剧文化的主流。与此同时,研究影视剧及其发展史,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程季华在《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记述:“1896年(清光绪22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此后中国电影就以这一天为纪念日。其实后来经考证,放映的原来是介于古老皮影戏和现代电影之间的幻灯片。

那么追根溯源,在人们已公认灯影戏是影视剧的鼻祖后,应更进一步研究:灯影戏的源头又在何处?而这,恰恰就是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整个影剧起始之源。

我的结论是:影剧起源于剪纸。

童年的记忆启迪深思引发探源

我的母亲很爱窗花,生前常常哼着小曲在农家土炕上剪纸。我们家每逢过年的日子,各个窗上都要贴各式各样的窗花。这窗花不仅有母亲的手艺,也有邻居们相互交流庆贺年节送的。安乐的故乡,形成了一个妇女们自由组合剪纸创作的群体。我在这母亲艺术的熏陶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期间有一件小事,使我至今难忘。那是一个秋雨连绵几十天的日子,天将黑,我和几个小伙伴在邻家的屋檐下无奈地看雨落,忽然传来好像唱戏的女声:“播、播,播簸箕,快把黑云播过去……”寻声望去,只见灯光晃动的窗户上一个人影儿不停地作揖。忙进屋里看,原来是我们共同的接生婆――六婆正虔诚地跪在炕上向天祷告。意在:祈求老天别再下雨了。她把一个较大的剪纸影人背贴在窗户纸上,两条胳膊抱拳对着她的小油灯。六婆的小油灯转动起来,那影人便随着她的唱而做出“播簸箕”状祈祷揖拜。六婆要我们都虔诚地跪在她炕沿下,高声和她一齐反复唱着那盼天快晴的祈祷歌儿。果然第二天雨住天放晴了,我好生奇怪那影人儿竟有如此神力。后来我问过六婆是谁教的,她说自己也是跟她的婆婆学的,祖祖辈辈这么一直传下来的。

现在想来,这不正是剪纸影人充当角色活动起来演出影戏的雏形吗?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起源于祭祀活动。我所见到的这种远古流传下来的中国乡村农民祈雨祛灾活动,不也是祭拜上天求神保佑吗?影剧的起源,于此依稀可见。

剪纸能创造影剧所必需的“影人”

任何戏剧都要演绎故事情节,都必须要有能活动、能言语的角色作为“代言体”才能实现。这在人剧里由“演员”充当,在偶剧里由“木偶”充当,在影剧里则要由“影人”充当。

影剧不断发展,影人也节节提升。剪纸而成的各种形象的人物图像,成为最原始、也最简单易行的“代言体”。这种剪纸人物在灯光照射下运动就可以成为机灵可爱的“影人”。中国古老的灯影戏,正是以这种裁剪而成、光照而动的“影人”来充当五花八门的演员角色的。

灯影戏今人多知为皮影戏,眼下还有很多专业和业余的演出团体。他们都是以牛皮来剪刻影人的。但宋末吴自枚《梦粱录》记载:“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工巧,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可见在元代以前,影戏的影人是真正“以素纸雕簇”的剪纸,之后便是羊皮、驴皮、牛皮了。

更有传说: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着太子在窗前玩耍,把梧桐树叶子剪成影人,用宫灯映在窗纱上表演取乐,后来传向民间发展成为教化百姓的灯影戏。由此还传下来中国古代一首著名的民谣:“汉妃抱娃窗前耍,巧裁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如此看来,东汉蔡伦造纸以前,影戏的影人不是剪纸所得,而是裁剪树叶而成了。

剪纸艺术应当泛指用手工剪裁的各种平面图像,并非没有造纸就无剪纸艺术可言。这样西汉的“巧裁桐叶”和宋元刻皮影也就都可囊括在剪纸之列了。

其实中国“纸”的概念,在“蔡侯纸”之前是把 “缣”这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当纸用以书写文字的。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纸”的解释是:“纸,丝滓也,从系氏声。”《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为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见东汉前的剪纸是剪缣帛,并不等同于后来的剪纸。那么我国从黄帝嫘祖时代开始养蚕出现丝织品,裁剪丝帛的早期剪纸艺术也应相随出现。

但不论造纸之前的裁树叶、剪缣帛,或者造纸之后的剪纸、刻羊皮、雕牛皮,其创造的人物都为灯影戏演出具备了必不可少的演出代言体角色。正因为出现了这种代言体,灯影戏表演故事才能有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演出的戏才得以不仅有说唱能听,更有影像可看。才使看戏看戏,名副其实。

剪纸能制造影剧所必需的“布景”、“道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知不觉中收藏了不少民间剪纸。这既不用花我多少钱,也占不了我多少空间。这些人物、动物、楼阁、花、树、窗、门、桌、椅等,无不生动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图景。常言说:戏上就是世上。这些物质的实体,进入影戏艺术就成为人间万象的典型代表。除了代表演员角色的人物,还有生活场景和生活工具的图片。于此,我看到了剪纸可以为灯影戏演出营造所需要的戏剧场景和表演道具。

灯影戏演唱需要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戏中的人物、冲突、情节等等都需要在一定的场景中包容,也需要一定的道具辅助。这也就是艺术理论上通常所说的典型环境、表演支点等。剪纸创造的山水、花木、宫殿、云霞和家具、兵器、工具等,正可为布置演出环境和帮助人物演戏用上。

我们现在用电灯而不是用油灯照明的灯影戏演出中,依然能够看到剪刻可以提供的环境和道具图片。有桌有椅,可以表明是室内生活;山高水流,可以表明是野外生活;烟柳红桃,可以知道正值春和景明;黑云枯木,可以知道必然处境不妙。同时,人物手中的长矛、座下的椅子、胯下的战马等,也无不代表了身份、丰满了剧情。

远古时代的剪纸虽然没有今天精致和丰富,但能用最简明的剪纸图形来满足影剧中必须的布景和道具,却应该不成问题。《史记》中有“剪桐封侯”的故事。记述西周(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771年)初期,成王将梧桐叶子剪成玉圭图像,赠其弟姬虞,封他到唐国(今山西省西南部)去当诸侯。据剪纸史专家研究考证,这是有关中国剪纸最早的史籍记载。但这里以桐叶所剪的玉圭,正是可在影剧演出中使用的一件高级道具。

剪纸能组成动画来演示故事――影剧最原始的演出

如果说西汉文帝时“汉妃抱娃窗前耍,巧裁桐叶照窗纱”,还只是传说中的影戏演出故事,那我们以前人记载的史籍文献来考证。

宋代高乘的《事物纪原》一书记载:“汉武帝夫人李氏死,帝思之。有齐人名少翁能致之,夜设帐,张灯烛,帝坐他帐望之,仿佛是夫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武帝看影戏后还有诗句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翩翩其来迟?” 《事物纪原》还记载:“仁宗时,世上能讲三国事者,或柔其说,加缘饰做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国战争之象,至今传焉。”

宋代灌圃耐得翁所著《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掺半。”当时还有一首诗:“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瞿佑在其《剪灯新话》中也有诗赞叹演出霸王之死的影戏:“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了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由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当时那些剪纸而成――“素纸雕簇”的“影人”,已经“掌握”在影戏表演者手里“十指逞诙谐”地活动起来,形成了看图讲故事最原始的影戏表演。也就是民间所谓:“隔纸说书”,“影皮乱弹”,“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不正说明影戏起源于剪纸吗?

可以说:剪纸活动起来就成为影戏,影剧的静止状态(零动态)就成为剪纸。我们现在常看到各种影剧、偶剧甚至人剧舞台上的静场或者逆光处理形成“剪影”,其实质就是利用剪纸艺术的特殊效果。

研究影剧起源不可忽视剪纸的伟大历史功勋

我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事专职编剧几十年,深为以戏曲为民族艺术代表的中国戏剧悠久的历史骄傲和自豪,也深为目前戏剧舞台不景气的现状遗憾和焦虑。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消失了,唯中国戏剧世代相传至今。但在目前影视文化鼎盛时代,有人为舞台戏剧的前途唱起了葬歌,还靠人把两维平面的影视剧和三维立体的舞台剧截然对立。岂不知中国戏剧(舞台戏曲为主)是和影剧(灯影戏)原本为一家。正是靠解放前生存于各地的皮影戏班,才能保存下来今天数百个丰富多彩的剧种。现在中央和各地电视台开办戏剧频道,用电视影像视频为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可以相信只要影剧不灭,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戏剧就不会步古希腊和印度戏剧的后尘而归于消亡。

这当然要感谢影视剧。比如造福万世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就是把即将失传的传统经典舞台京剧用影视剧的方式录像记录下来,使其得以珍藏。但我们感谢影视剧的同时,却不要忘记其先祖是皮影戏,而皮影戏的先祖是灯影戏,灯影戏的源头更是今天被人轻视的剪纸。归根结底,应该感谢历史无比悠久、贡献无比巨大的剪纸艺术。

公元1776年,我国的皮影戏传入欧洲,受到热烈欢迎。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对其尤其推崇。他在1781年8月28日过生日那天,就特地用中国皮影演出了他的著作《米娜娃的生平》,之后还演出了《米达斯的判决》,成为中西方戏剧文化交流史上光辉的一页。这说明如果研究国外影视剧的起源,也一样要归根到剪纸。■

(作者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级编剧)

上一篇:漫谈戏曲人物造型艺术 下一篇:戏曲服装在舞台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