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思路与探索

时间:2022-09-02 01:02:59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思路与探索

本文对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及思考,阐述了模型制作通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设计者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设计者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及对建筑本质研究来创造设计更好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思路;创新思维

建筑环境模型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一种介于设计图纸和实际室内环境空间的一种形象载体,是设计思想凝固化和形象化的修正、丰富和拓展,目的是为了研究、深化、表现建筑设计方案。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建筑产业中,模型的设计制作日益被业内人士所重视,它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维,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向人们展示设计方案立体直观的视觉形象。特别是建筑模型中声、光、电效果的应用,更加增强了模型的艺术表现力。一件优秀的模型作品从各个角度形象直观展示环境氛围、设计创意、理念,有利于增进设计者与业主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双方审核、评价、推敲和解决建筑环境内部的造型、结构、采光等问题,为设计、定案、实施提供了表现设计效果、传达设计理念和交流的最佳平台。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于建筑环境模型设计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造型设计能力、整体操控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从建筑环境模型细部到整体,从单元到环境,使学生对建筑空间思维得到进一步认识,建立从二维设计到三维空间设计的形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建筑模型制作由于认识水平及工艺水平的限制,建筑创作构思与表现中的模型制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以开设计算机三维软件来取代。虽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但总体课时偏少。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刚开始进入课程思维入门状态,课程就匆匆结束。还有诸如条件如大型雕刻机等设备的限制,使得却无法将设计理念在模型中很好的表达出来,并没有很好的达到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的。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的几点思考

在国外欧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非常重视模型的作用,将设计转化为模型,并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与优化设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作为学生与教师进行方案讨论、沟通交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对于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关于“教学过程”

由于建筑环境模型制作课程本身的工艺难度,致使一部分学生刚接触该门课程的时候,会遇到一段二维思维向三维思维转换的瓶颈期,在这段瓶颈期内,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课程初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在建筑模型设计的初期,以概念模型为主,以简洁、抽象表现为主,方便快捷地激发建筑者的灵感与创意,在方案的深入阶段,以美观、具象表现为主,不仅要突出和准确表现建筑空间比例、尺度、色彩及结构构件关系的实体形态,还要统筹周边的环境氛围。从设计命题开始,让学生去收集整理一套图纸,从平面图、立面图开始,从底座制作、墙体搭建开始到最终装饰设计制作的整个从二维图纸到三维实物教学过程,一步步地将其他设计的创意想法付诸实践。教学过程由易到难,从单体小户型模型制作――复式大户型模型制作――别墅模型制作――建筑群体模型制作,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逐渐进行思考解决。教学成果要求学生通过公开汇报展览的形式来检验教学质量。

2.关于“小组合作”

由于模型设计与制作本身的手工操作性,会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建筑模型设计和创作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因课时有限,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容易粗糙。教师在布置相关项目训练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目标导向活动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法组织与开展中,小组组员之间要明确组内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分工不均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小组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作业而某些小组成员消极应付、偷懒或因能力欠缺、不善合作而受到冷落和忽视的不协调现象。小组组员之间要相互讨论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从讲台走入学生小组中,对小组成员无法解决的一些知识盲点的咨询进行引导和点拨、鼓励和指导。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互助和竞争的多向交流模式。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及以后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图)。

小组合作

3.关于“创新思维”

建筑设计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电脑3D效果图有着相当的依赖,在设计中甚至连草图分析环节都予以省掉,忽视模型制作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分析与表达而直接予以电脑设计、出图,缺少原创性和严密的推敲性,导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脱节。而模型制作课程是基于各种材料、工艺、设计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深入表达和协调整体创意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类设计者来说,建筑模型制作就是一种三维的空间训练的很好方式,把建筑设计形体、空间关系、质地、色彩、光影、对比等元素载体的设想在此过程中加以运用、研究、比较与推敲,是提高设计者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设计者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及对建筑本质研究来创造设计更好的建筑作品。

在体验、分析、设计、表现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同时也是反映一个设计者的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建筑模型其具体、直接、清晰的展示形式便于师生间推敲和交流建筑空间的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元素,思考设计本身,培养对建筑三维空间形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整体的多面化的思考,并能对复杂的自然形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新的三维空间形态。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也是对形态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对训练学生空间创新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4. 关于“校企合作”

近年来大多高职院校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借助企业的技术资源,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在实训中,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操作,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的开发、新工艺的设计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以真实项目的形式进行“真题真做”,有效缩短了学生与市场的距离感,把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操作实践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把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依托校企合作的诸多资源与优势,开展工学结合,进一步推进“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校依据企业所需求人才的市场信息反馈,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设计来引导、促进企业文化向深层次延伸,同时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同时企业将一些研发的项目引进学校,与教师进行共同设计开发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结语

建筑环境模型制作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应重视运用模型制作来增强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设计思想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整体策划力、观察力和设计力,从中认识和体会到更多有意义的价值,最终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空间思维能力、职业素质的平衡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冈・科诺,马丁・黑辛格尔[著],华岳[译].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英)邓恩[著],费腾[译].建筑模型制作[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 黄源.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 范凯熹.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与制作[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建立,课题编号:KT2011202。

作者简介:王子夺,(1976-),东南大学硕士,现任教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环境壁画、环境雕塑、陶瓷艺术。

上一篇:龙纹饰在平面设计中的演变与创新 下一篇:并联机床发展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