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为媒聚人才

时间:2022-09-02 12:59:31

项目为媒聚人才

2012年10月12日,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市图书馆报告厅,来自区属各单位和区域所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的嘉宾齐聚一堂。

“沙坪坝区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对未来寄予希望。”沙坪坝区区委书记李剑铭的讲话激起一片掌声。

在这次沙坪坝区与重庆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重庆西部新城人才论坛”上,全国人才工作专家沈荣华、全国信息工作专家杨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沙坪坝区区委书记李剑铭等五位嘉宾围绕“崛起中的重庆西部新城:创新 合作 共赢”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沙坪坝区与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西永微电园公司、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等17家单位签订首批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同时签订了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区等六项产学研重点项目合作协议。

而重庆西部新城人才论坛,只是沙坪坝区整合人才资源大潮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两难

王建满脸堆笑,跨步上前推开门。

某制药公司的负责人缓步进入,目光四处扫视。

不足150平方米的公司略显寒酸,白色的桌面上摆着几只简单的玻璃器皿。王建尴尬地笑笑,指了指几个技术骨干,红着脸介绍。

忽然,一阵机器轰鸣声从隔壁的食品加工厂穿墙而入。制药公司负责人皱了皱眉,不到五分钟,一行人转身离去。

这单合作项目泡汤了。

2007年,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王建跟两名同学一起注册成立了重庆寰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制药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然而,三年时间,公司换了三个地方,情况还是相当窘困,试验场所和研发环境成了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

“何不进驻工业园?”合伙人一起谋划。

“园区只提供至少1000平方米以上的整租房屋。”回答让人无奈。

就在王建苦于无法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年轻讲师赵勇也在为项目烦恼——他申报的课题没有通过评审。

这是赵勇成为讲师的第二个年头。“要评副教授,负责主持一个区级项目课题是起码条件。项目资源紧缺,且竞争激烈。要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匹配的项目,真是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沙坪坝区科委会议室内也弥漫着忧虑。

会议桌的一边,区科委领导班子成员齐整端坐。对面,区委书记李剑铭用手敲着摆在桌上的一叠材料,神情严肃:“沙坪坝区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跻身全国20个试点城区的首批阵列,我们必须要打好这张特色牌。”

区科委副主任张音低着头,纸上的一组数据赫然入目:沙坪坝区有高校19所,包括博导、教授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5539人,博士后流动站20个。驻区高校人才占全区总数的50%以上。可这样的人才优势却暗含难言之隐——高校等驻区单位的人才资源并不属于沙坪坝区,要调用这部分智力资源很难。

一边是区里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借用人才智慧,让人才资源闲置;一边是专家学者拥有技术,却难觅技术转化的平台。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沙坪坝区如何破题?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周会锡说:“解决了王建和赵勇们的问题,就能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平台

2011年8月,重庆师范大学。

沙坪坝区科委工作人员关翊头顶烈日,在校园一路疾行。几天来,他已经连续拜访了五所大学。此时,关翊的脑中不停地翻滚着几天来获得的信息。

“大学内面临择业的硕士、博士,是一股强大的技术力量,如果找不到平台,就会很快流失,帮助他们创业,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手段!”为此,区科委决定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区,通过政府支持“孵化”大学技术人才,让人才为我所用。经过仔细摸底,关翊知道,实现这个想法的时候到了。

2011年10月,关翊走进寰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我们依托创新生产力服务大厦,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区,邀请你们入驻。”

“怎么孵化?”

“以低廉的租金为企业提供优质办公环境,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促进各种项目对接……”

2011年12月,西永工业园。阳光映照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几个字熠熠发光。

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寰瑞生物租下了创新生产力服务大厦750平方米的办公区。

让王建始料不及的还在后面。

一个月后,关翊推门而入,一脸兴奋。

“你们准备准备,申请区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

“能成吗?”

“我们大力推荐!”

此前,寰瑞生物对相关政策一无所知,更由于研发环境所限,政府的各项资助一直与其无缘。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对接,入驻孵化区不到一个月,寰瑞生物就获得10万元区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

四个月后,寰瑞生物再次迎来机会。在创新生产力服务中心的推介下,寰瑞生物获得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200万元风险投资,同时争取到与之配套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0万元。

有了政策的呵护和优良的研发环境,2012年9月,寰瑞生物承接的一个项目结出硕果,仅两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受益的不仅仅是寰瑞生物。现在,沙坪坝区拥有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它们孕育出支撑全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科技型企业10家,有2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9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共获得国家创新基金52项、市级科技项目650项……

互动

“还不赶紧申报课题去?”

“什么课题?”

“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面向全区进行申报了!”

教研室同事的一句话,让赵勇顿时来了精神。

打开电脑,赵勇看到了沙坪坝区科委在网站上公开的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通知。

郑重思考后,赵勇向沙区科委提交了申报书。

一个月后,赵勇接到通知,他的申报通过评审,准予立项。

之前,沙坪坝区的软科学研究项目主要对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进行开放。2009年3月,区科委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同时在网上面向全区19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区直各部门及镇街进行申报。

赵勇提交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得到评审专家一致好评,获得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征文二等奖。2010年6月,赵勇受邀参加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交流其研究成果。

2010年,沙坪坝区科委再出新招——在全市率先设立科普项目,力求让科技惠及民生。

赵勇再次提出项目申请——“医科院校开设‘科普日’健康促进活动”再次获得支持。

以项目聚人才是沙坪坝区人才“组合拳”的一小部分,从2012年开始,12个重点人才项目在沙坪坝区逐一展开。

科技人才与科技项目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截至2012年9月,沙坪坝区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20.57件,远远高于重庆平均水平。

这种良性互动,也促进了一大批科研人才的成长。在一个个项目的催化下,赵勇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2012年,以健康饮食行为学为研究方向,赵勇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到美国访问学习深造。

上一篇:欧洲绿能产业新玩法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