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的忧愁

时间:2022-09-02 12:50:06

粮食大丰收后,卖粮难问题摆在农户面前

2011年12月6日,黑龙江已经是冰天雪地,辛苦了大半年的种粮大户刘凤军却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坐在温暖的家中享受惬意的农闲生活。下午四点多,他刚从地里回来,正在吃午饭。

刘风军告诉笔者2011年秋粮上市以来包括水稻、玉米在内的秋粮价格一路走低,而且很少有企业大量收购,丰收后的农村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卖粮难。他已经收获的几十万斤稻子还在地里的仓库里。当天,他手头实在没钱可用,只能主动联系买主低价卖出一车稻子,所以傍晚才吃上午饭。

不仅仅是刘凤军,村里的不少种粮大户都着急上火。往年早该卖出的水稻和玉米堆满了各家的房子和院子,麻雀老鼠每天都在糟蹋,银行还在催款,粮食价格却一路走低,而且鲜见买主。

在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一路走高,小麦、玉米都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面对农资价格的高涨,种粮户们在丰产后,对粮食价格上升的预期非常强烈,惜售心态严重。

然而,预期的粮食价格上涨和“抢粮潮”却迟迟没有出现,小麦、玉米、稻谷等农产品价格却出现了向下的趋势。

笔者调查发现,在粮食丰收、供应增加和宏观调控的复杂局面下,粮食贸易商、用粮企业观望心理严重,去年走村串户的粮食经济人已经很难见到,“卖粮难”问题已经摆在农户们的面前了。

粮食滞销

临近年底,河南省浚县农民张春来也不得不为家中囤积的大量粮食发愁。

“我的2万斤小麦如果卖不掉的话,我给农田浇水和施肥的钱都没有着落了。”张春来向笔者表示。

在河南浚县,大多数种粮户和张春来有着相同的处境,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种粮越来越无利可图。

张春来沮丧地说:“仅算算化肥、农药和浇地这些需要掏现金的成本,如果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我们现在种地几乎没有什么利益,遇到粮食霉烂,我们还要赔钱。”

黑龙江的种粮大户王有亮也有着同样的无奈。丰收之后他却更加着急上火,几十吨的稻子到现在仍然堆在自家的院子里。

往年秋收一过就主动来商量价格的粮食经纪人和收购商们去年却很少出现,稻谷的价格则从去年的约2.02元降到了约1.3元,种粮成本从去年的一千五六百元上涨到了两千元以上。

王有亮告诉笔者,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卖粮,他肯定是要赔上两万元。刘凤军说,在他们村承包土地种稻谷八成以上都是这种情况,种的越多,赔的越多。

不仅如此,即便价格下跌,种粮户们认赔,粮食销路依然不好。

当地一家米厂的老板生长祥则告诉笔者,往年已经加工130多万吨的米厂,去年到现在为止才加工了20多万吨。由于没有销路,他的米厂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

购销企业的变化

对于粮食滞销,购销企业策略的变化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

哈尔滨市粮油贸易公司总经理吕荣伟告诉笔者,按照正常的规律,到了这个时候,农民、贸易商、用粮企业和国家等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存有一定的粮食。

但是2011年的情况则是,由于前期粮价处于高位,宏观经济环境不明朗,产业链上的各主体谨慎观望。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总裁郑春风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大的粮食贸易商动作不大,大多数没有大量收购,用粮企业也没有大量增加库存,而是随用随买。

吕荣伟所在的哈尔滨市粮贸公司就是如此。虽然公司2011年也做了一部分贸易量,但是全部是随收随走,而不是像2010年一样看好后市做库存。

粮食流通企业谨慎观望之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同样收购量也大量减少。国家粮食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25日,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玉米1037.4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00.5万吨,相比去年同期的1143.2万吨和310.7万吨,下降明显。

于是,本该由四个环节相对均匀持有的粮食,在这个丰收之年大部分压在了农民的手里。

丰产不丰收

由于去年以来物价一直处于上行通道,种子、农药、花费和劳动力价格都在上涨,农民种植成本大幅增加。

前期粮价大幅走高和种植成本增加之下,种粮户农民在丰产后,对粮食价格上升的预期非常强烈,惜售心态严重。但事实却出乎他们预料,粮食价格却没有出现明显上涨。

由于今年小麦价格开秤就在1元左右,高于2011年的托市收购价格,各大粮食主产区的托市收购没有启动。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储备层面小麦收购量相比往年大幅减少。

由于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涨势良好,供求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加上政策层面至今没有出台相关收储政策,玉米价格出现大幅回落。

水稻国家虽然出台了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但是相比去年的价格高位和种植成本的提高,农民仍然感到无利可图。

近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通过对全省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600个农户的秋粮生产成本调查显示,2011年全省粮食价格涨势明显,但受种植成本大幅上涨影响,种粮收益增幅明显下降。

这一背景下,冬季的豫北农村,原本应该种小麦的农田里,仍有大片枯黄的秋季庄稼秸秆在寒风中摇曳。

“现在化肥、农药价格太高,种地只能顾个口粮。打1个月工,比种2年粮食还强,所以就不再种小麦了。”河南省安阳县农户陈红宪无奈地表示。

类似的情景同样在黑龙江上演,刘凤春告诉笔者,村里不少人决定,今年就不种地了,两个人打工一年都能挣6万~7万,种地一年白干还要赔钱,谁还干呢?

上一篇:地下连续墙施工中若干问题探讨 下一篇:稻田里“种”出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