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时间:2022-09-02 10:04:10

《贵州省情》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摘 要】《贵州省情》是一门在贵州高校开设的、富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课程,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这一门课程特征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几方面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贵州省情;教学;改革

一、《贵州省情》课程介绍

从2007年起,贵州省教育厅面向贵州省内高校开设了一门公共课程——《贵州省情》,并配套编写了统一的教材。顾名思义,该课程是作为一门“地方性知识”或简略“地方志”,分地理、历史、民族、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向学生全面介绍贵州省的基本情况。本课程共计一个学期,18个课时。

贵州省情课程是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围绕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阐述了贵州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自然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提供认识贵州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贵州省情,增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和信念,探索贵州的振兴之路。它以贵州省情为研究对象,全面阐述了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贵州省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贵州省情》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贵州省情》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课程,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在省级层面面向大学生开设的此类课程,从笔者从事这门课的6年教学实践看,学生对这一门课程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这一门课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课本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情》课本到目前为止共3次改版,虽然在内容上全面地对贵州的基本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总的来看,该课本呈现给读者的更主要是一本浓缩的地方志,仅仅作为事(史)实的呈现,而缺乏理论的统领和提升,因此,整个课程的高度难以凸显。就课本的内容特性看,该课程完全可以在中学开设,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也有类似的疑问:即认为这门课的学习很有意义,但总感觉它跟大学的课程特征不太相符,似乎太过于浅显。

(二)学时短,不能系统深入展开对具体问题的讨论

这门课程设计学时为18个课时,除去课程考查时间,实际用于教学的时间为16课时,但是课本的总容量为7章,如果要把课本的内容全部讲给学生,很显然时间上严重不足,或者为了全面就必须牺牲必要的深度,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只能浮光掠影式的讲过,课程的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三)课程开设的合法性问题

即为什么要开这一门课?或者说为什么要让学生了解贵州的基本情况?教材没有明确。这一门课程是针对贵州省内的高校开设的,但是学习该课程的既有省内的学生,也有省外的学生,对于省外的学生而言,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一门课的学习和考核去了解贵州?

三、《贵州省情》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贵州的基本省情,以此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

贵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贵州的基本省情是什么?这或许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是对于《贵州省情》这一门课程来讲,是一个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1986年,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王小强、白南风等人在对贵州为期数月的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将其研究报告以《富饶的贫困》为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开启了在学术层面对贵州省情进行研究的序幕,这本书在贵州省内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并同时开启了贵州对自身发展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初,贵州省内外学者对贵州省情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1995年,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胡鞍钢在4次对贵州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现象”这一概念,认为贵州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不发达现象。贵州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过低,且长期居全国后列。时至今日,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连续多年居全国倒数。2007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对贵州省情作出了这样的判断: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贵州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欠发达是指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贵州省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欠发达、欠开发(“双欠”)也是现今人民对贵州省情的基本看法,这一看法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贵州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贵州的基本省情是“富饶的贫困”——贵州是一个奇特的矛盾统一体。

在课程的第一节课上,笔者以两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引出对课程主题的讨论:第一,贵州在哪里?第二,贵州怎么样?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看到,即使在信息非常发达的今天,对于“贵州在哪里”这样简单的问题也确实构成了一个“问题”,甚至连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也会犯错。而在历史上,贵州长期以来作为官员贬谪和流放的目的地,在这些官员(文人)充满忧伤的文字中,贵州作为“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王阳明语)的偏僻蛮荒之乡,其负面形象被过度放大,到了民国初年,更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无”之说而广泛流传至今。而“贵州在哪里”这一问题指向的还不仅是贵州在中国的地理区位,更指向贵州在全国的文化上的“地位”问题。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对于第一个问题便可以得出这一基本结论:从古到今,贵州在中国地处边远、地位边缘,导致人们对贵州的认知度不高,或者有着诸多负面或者失实的认知。对于今天的贵州而言,尤其是在我们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的背景下,改变或重塑贵州的形象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从根本上需要贵州自己去实现,以《贵州省情》课程为平台,以省内外大学生为载体,通过对贵州省情的客观了解,传播贵州的正面形象,改变对贵州的诸多由来已久的误解,这便是该课程开设的第一个重要目的。通过上述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看到,今天的贵州仍然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现实,但另一方面,贵州并不是一无所式有的“穷”,而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式的“穷”——贵州有着大量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资源,如矿产、能源、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资源底蕴,这些资源底蕴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三无”之说本身并没有错,但其要害在于它以对贵州“无”的无限放大而遮蔽了贵州的“有”,使人们首先在心理上对贵州产生了拒斥感。通过《贵州省情》这一课程,使学生看到贵州发展的真实困境,让他们充分地认识贵州,发现贵州,了解贵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去面向贵州的未来,努力建设贵州,这便是本课程开设的第二个重要目的。

(二)在内容上,放弃大而全,以专题教学的方式,围绕基本省情,进行带有一定理论渗透的教学

在明确了“富饶的贫困”这一主题后,这一门课的教学内容便围绕这一悖论的两方面——贫困和富饶——及其悖论的解决展开。整个课程在内容上向三个向度展开:第一,贵州的“贫困”(一个或两个专题),向学生客观地介绍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让学生看到,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在全国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发展是贵州的第一要务;第二,贵州的“富饶”(三个或四个专题),以课本对贵州自然地理、历史、民族的介绍为基础,以“多彩贵州”为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贵州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首先在学生的认知上扭转对贵州的负面形象,让他们逐渐产生对贵州的“求知欲”和认同感。第三,对贵州发展问题的讨论(两个专题)。既然贵州有这么多的资源,而且不是今天才有,那为什么贵州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这一课程在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只有这一问题的合理回答,才能既使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同有了理性的基础,又使这一课程在理论上有了课本没有的高度,从而实现对课本的深度的提升。

在以上各个部分的讲授中,均要凸显问题意识与理论深度,而所有的问题与理论均要指向贵州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如在向学生介绍贵州的自然地理情况时,让学生看到,喀斯特地貌既是自然界赐予贵州的无法复制的独特自然财富,它造就了贵州一系列鬼斧神工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的脆弱性也给世代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生产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在介绍贵州民族文化时,除了展示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还要在理论上介绍关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资本与文化关系、民族文化开发的不同模式等内容,并结合贵州的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介绍贵州历史时,要从贵州建省600年来的多维历史建构及其机理中,让学生看到历史对于现实发展的可能性空间的限制与拓展;在讨论贵州发展的问题及方向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内源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参与式扶贫、社会建设与扶贫等发展方面的理论,并用具体案例说明它们对贵州选择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式上,强调生动性与参与性

《贵州省情》是一门高度贴近现实的课程,在讲授这一课程时,可以采用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如以图片、视频等内容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形式的实践教学等,以提高其生动性,以便吸引学生,使课程内容更加深入他们的头脑。同时,这门课程由浅到深可以有很大的把握空间,因此,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大量生动的图片、视频、权威的数据和观点,结合自身多年对贵州的科研实践所积累的大量具体案例及研究结论,以生动的形式和可信服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贵州省情的认识。笔者的课堂设计份为三个部分:学生介绍、教师讲授、讨论与交流,其中,教师讲授部分占课堂时间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其余时间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所讲授专题的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与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升。

(四)考核方式上,强调灵活性与有效性

《贵州省情》课程要在让学生了解贵州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贵州的发展予以必要的关注。在课程的考核上,就要突出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贵州现实发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因此,考核的方式可以围绕这一目标灵活地展开。笔者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的是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重点在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贵州(全省或某一地方)的具体实际,以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等为主题,发表自己对贵州发展问题的观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关注和分析现实问题,更好地实现这一课程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建(1979- ),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试论专业高级英语教学中语句词汇输入的维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