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琢磨筑匠心

时间:2022-09-02 08:14:34

“匠”,会意字。从“匚”,即可装用具的方口箱子;从“斤”,即木工用的斧头。可见,在上古时代,只有木工才叫“匠”。当然,后来意义广为引申,泛指精通某项技术的手艺人。齐白石先生即有一方印曰“大匠之门”。当年,他在京城刚落脚时,以鬻印为生,人家看不起他的木工出身,说他刻的印不行,只不过是个匠人,但他却引以为豪。事实上,正是这段木工经历,为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扎实基础,让他终成一代大师。

一项手艺如何才能达到精湛?一个人如何才能修炼成“匠”?古人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切磋琢磨才能珠圆玉润,品格生辉。

因此,总理反复提及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所谓的“工匠精神”,无非就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心一意地做手艺,o下心来把眼前事做精、做细、做久、做到极致的精神,即匠心。

可见,“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它是对企业的一丝不苟,对品牌的专注严谨,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追求完美和极致。

《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对自我的切磋琢磨之道。每日自省三次,自问几遍,让自己的技艺和品格都更进一步,这是作为“君子”的基本要求。

有时候,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有人认为这是对教师职业理解的窄化,我却从中嗅出对老师细心、耐心、爱心、恒心和静心的职业特点的赞美。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中,享受职业的痛苦和幸福。人生需要历练,“匠心”需要磨砺。所谓战将起于硬仗,良驹出自原野,拥有“匠心”的教师,自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安分;少一些取巧,多一些实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因而真正做到“匠心独运”。

其实,我们常常进行的“磨课”,就是一种匠心的磨练。我们在不断地说课、试讲、修正、再试讲、研讨、作课、评课等环节中,磨练我们的意志,也锻造我们的“匠”艺。而我们不同于一般匠人的地方在于,我们的磨练不但琢磨了技艺,也倾注了感情,融汇了智慧,因而,我们是在锻打一颗“匠人之心”,而非机械的匠人之艺。

无论如何,教育是慢的艺术,在各种看似重复的劳动中充满着变化和机巧。这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横下心来磨砺,像于漪老师那样,一生秉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本色不改,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宁静,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精益求精,化茧成蝶,润砾成珠。

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我们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切磋琢磨,追求“险峰上的无限风光”,将自己的理解和美学价值赋予其中,自成境界,臻于至善。

(作者单位: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

上一篇:加快5G研究步伐,大唐全力打造5G预商用产品 下一篇:“小苹果”的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