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不玩P2P了?

时间:2022-09-02 07:19:37

作为中国平安的董事长,马明哲一向对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探索持肯定态度,不过,在陆金所与P2P相关的业务牵涉较高的坏账时,他就不再那么淡定了。

最近,中国平安宣布,陆金所的P2P业务将与平安直通、平安信保整合为“平安普惠金融”集群,陆金所将转型为纯粹的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成立于2011年的陆金所,现已成为中国P2P交易规模最大的网络投融资平台。它推出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供投资者选择,另一方面,一些需要资金的公司和个人也可从这个平台上获取融资。理论上,陆金所扮演了匹配投资者和融资者需求的撮合者角色,这个撮合过程主要发生在线上,有时也发生在线下。

中国平安的信誉,加上引入担保方,使陆金所从诞生第一天起,就给投资者留下了能提供安全稳健投资产品的印象―他们只需要在一个项目推出时,抢到成为投资人的资格,就能获得年化收益率8%左右的固定投资收益。这一水平高于普通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

然而,随着P2P平台的发展,其短板也渐渐显露―高收益、低风险在商业规则中是一个悖论。另外,根据监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这也意味着,中国平安融资担保的参与,既是陆金所的最大亮点,也会是其继续壮大的瓶 颈。

2014年上半年开始,陆金所已多次释放信号,表示将逐步取消第三方担保,但因为涉及声誉风险,实际动作甚微。

而触发中国平安下决心让陆金所彻底转型的导火索,可能源自不久前陆金所的坏账传闻,据说,有累计接近4亿元的借款出现问题。为此,中国平安不得不动用平安国际的资金池来偿还投资人的本金与利息。受此影响,大公国际信用评级还将陆金所的信用评级由“预警观察名单”,改列入“互联网金融黑名单”。

“不是不做P2P,而是产品和平台进行分离。”陆金所一位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解释这次转型。按照他的说法,面向投资者的金融产品将不再由陆金所来开发,而“会有一家公司单独来做”,当然,该产品的风险也将由生产产品的公司承担。

马明哲的解释则更为直观:“过去养牛卖牛奶,现在要做的就是成立牛奶市场”,成为金融界的“天 猫”。

换句话说,只要愿意,陆金所也将可能引入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销售。不过,对投资者来说,他们需要注意到的一点变化是,在新的投资条款里,或许会增加“不保证本金全额收回”这一条。

陆金所的这次转型,虽然可能由几亿元的坏账传闻触动,但对中国平安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 用。

根据中国平安年报,2014年陆金所的金融资产交易规模同比涨幅超过6倍,个人零售端规模上涨近19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收益与项目,它还获得了大量个人客户,以及相应的投资数据,这些资源同时可支持中国平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

此外,中国平安旗下的直通贷款、信用保证保险等业务,与陆金所转型前的业务具有相关性,而在专业性和风险控制能力上,前两者都有更多的经验。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表示,整合后,陆金所的P2P业务会有5至10倍的增长,“平安信保有500多家门店,1万多人,陆金所P2P有100多个店,1000多个人,仅此一项简单估算,产生的贷款量可以增加5至10倍。”

而投资过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红杉资本投资人李张鲁认为,至少,这一做法对陆金所单独上市的估值更加有利。

听起来,陆金所确实为自己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它的盈利模式将由销售金融产品获得的佣金、二级市场交易手续费,以及所谓的大数据开发带来的收入等部分构成。然而,通过互联网销售金融产品的过程中,个人投资者对自担风险与收益的适应性,以及大数据的积累和开发的效率与程度,都还具有相当的变数。

而对于中国平安来说,无论直通贷款业务还是P2P,或者平安信保,它们之间如何进行分工与协调,并同时适用于互联网的规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陆金所的转型是否能发挥出最大效果,并不是没有悬念。

上一篇:露丝·波拉特 下一篇:上海家化终于有了些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