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浪潮中的图书馆后现代性研究

时间:2022-09-02 03:58:34

现代性浪潮中的图书馆后现代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后现代图书馆;继承;发展

摘 要:文章对现代图书馆和后现代图书馆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二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非时间线性的联系,指出后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104-03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是一种合乎常规的逻辑顺序表达,“前”是对现代的一种传统继承,“后”是对现代的一种创新继续。后现代并非仅是时间线性的逻辑延伸,而是一种非理性的思潮表现,它的多元化、关注个体发展、反中心主张蕴含着对现代社会文化、伦理、价值的现实批判,是超越理性的价值评判。没有现代性的创造就没有后现代的创新,从价值观看,现代与后现代打破了时间顺序,相互依托、递进前行。当信息革命簇拥着后现代图书馆出现,使得图书馆的发展更加富有个性,其本质表现为社会自在和人的自由,促进了图书馆由理性向非理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图书馆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过渡。

1 理性的诉求:现代图书馆伦理精神的构建

鲜艳的物质世界是生命个体精神构建的源泉,现实社会中个体精神的缺陷通过具有超验意义的世界的终极关怀得以弥补,这种精神元素与物质元素的结合造就了人性魅力。在现代图书馆物质性结构中,物质性实体给予人精神形成的组织协调,其本源性的理念推力不仅成就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个性建构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对图书馆伦理精神的酝酿具有十足的普遍意义。从人与现代图书馆关系的角度来看,伦理精神构筑的内化成分与生成机理应该过多关注人与图书馆实体的互为关系,或者说现代图书馆及其学科理论的中心论域是主体与客体互为的二元价值观。这样,在启蒙运动的延续下,现代图书馆追求理性,要求集体的承认、接受和对伴随着一个功能而来的新地位的承认,这是人类文明中理性精神的形式起点和逻辑归宿。为此,在图书馆制度的规范化安排下,凡是参与图书馆活动的人就相应地拥有一份正义感和道德荣誉。这是现代图书馆伦理精神价值的真正体现,同时,图书馆实施的制度规范和德行认同保持着持续的活力,促进着人持续具有维护伦理精神实施的强烈欲望。

图书馆伦理精神的构建在于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把促进人的理念提升和图书馆功能职责的发挥有机融合,促进人的个性思维经由自身的分化重返普遍性而获得精神。在图书馆制度体系的规范下,促进个体性与整体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融合转化,也只有在个体性和特殊性充分实施与开展的状况下,图书馆才能真正展现富有活力的普遍性。图书馆构建伦理精神是人的个性精神在图书馆内达到一种自身的和解,以实践作为自身本性精神的内在要求,这样,图书馆伦理精神内在含义凸显了维护人的公平、正义权利的优先性并在此基础上存在的人文与道德的理念倡导。正是在图书馆伦理精神内在的意义上,在一定伦理制度的维护下,处于整体层面的个体生命的权力和自由得以确保。如果没有图书馆秩序取向对权利自由实施的限制,权利与自由被任意释放,就会出现背离公平,显现出更为强烈的伦理危机,这是现代图书馆伦理精神的迷失、伦理价值的真正缺失。对图书馆权力的审视、对自由的理解,促使人们对自身权利、责任和自由的解读,并据此产生一种认同感。

伦理精神的价值理性基础在于对个体生命伦理权利的尊重和本身伦理义务的实施与落实,图书馆构建伦理精神目的就在于此,把人所获取的应有的权利与自由转化为对图书馆、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人所承担的这种责任要具备正义性必须考虑图书馆所赋予的权利自由对于一种伦理精神与自由秩序及德行主体生成的意义。为此,在调整组织机构的时候不应该遵循减少人们私欲的原则,而应尽量使其成为挖掘人类美德的有效机制。

经过调研表明,权利的失衡和不公平的存在已经成为阻碍图书馆发展的伦理危机。在这样的伦理状况下,更易造成一种心灵失序和价值移位并强化对自然性的执着,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图书馆伦理精神的普遍性并消解图书馆精神世界的现实基础。因此,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在现代图书馆伦理精神构建中应该成为关注点,它关系到图书馆精神家园的建构、认同与守望。

2 非理性的批判:后现代图书馆的执着与超越

把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来看待时,它应是社会的,是人类的文化所思和所产的。文化的反理性思维具有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意识作用,后现代主义把二元价值的对立性进行批判与消解,其实就是对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超验性的肯定。文化价值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社会批判的结果,也是对现代图书馆文化价值内涵现实分析和价值观定位的结果。这种超越理性的价值观是对图书馆工作内涵的一种扬弃,就是通过批判的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后现代主义给图书馆学设定的后现展之路,把图书馆推向了后现代图书馆框架与理念的建设之中,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超越理性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价值观取向的必然。

后现代图书馆出现的必然是对现实社会文化进行批判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机构的高度认可,是通过意识反思、行为反思所达到的对图书馆学现论的批判与继承。自启蒙运动以来,图书馆作为直接服务民众的教育文化机构,其启蒙与教育民众的话语权是在政治意志的权威下围绕中心主题进行的,其服务的本质性具有工具理性的色彩。图书馆是具有阶级性的,在国家意志的“监督”下,图书馆失去了展现个性的“天空”,被理性建构的意志“大厦”遮蔽在阴暗处,成为理性工具的代名词。这种发挥理性工具作用的意义已经偏离了图书馆产生的原始意义,也必将会促使人们通过反思去芜存真。从认识论上讲,去芜过程是一种认识思潮的形成过程,把图书馆放置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风口浪尖上,其实就是在既去芜又存真,因为作为文化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恰恰把理性价值观一分为二地进行了批判,在科学意义的层面践行了多元价值的实质本色。这不断促成了后现代图书馆的产生。以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为基础,对图书馆进行后现代性改造的首发点是文化话语权的批判。文化话语权应是现代图书馆学的核心话语,但是现代图书馆在话语权培养上处于被动、迟缓的状态,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话语作用,直到后现代图书馆出现,才重新恢复核心话语的地位。话语权的回归是图书馆恢复正常理性的根本所在,尽管后现代主义始终扛举着“超验思维”的非理性主义的大旗,但是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是对社会的现实性批判,并非一刀切的批判。我们看待图书馆的后现代表现是在于情感的释放,是对现实中因理性因素所导致的意识精神走形的扭正,并非诋毁一切理性的东西。

客观地说,理性大厦不会全部倒塌的,只是部分进行重新建构,后现代图书馆学建构是具有建设性的,其实是对理性茫然的一种非理性地重构。在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框架中,由于教化―控制的话语权被解构,个性解放、开放自由、关注边缘、扶弱济贫的多元化价值观被置于核心话语所关心的地位,使得现代图书馆所注重的中心意志、同质化运作因不利于人的发展而被束之高阁。后现代主义对人性的解读也成为图书馆自信发展的必要理由。长期以来,我们把主体对客体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图书馆运作的中心任务,在形式上特别注重客体资源的工具化效用,文献信息资源大规模地电子化、知识管理的网络化以及业务流程的自动程序化。这种具有工具理性色彩的组织活动在价值观上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人被机器所代替,快速运转的“信息高速公路”输送了用户需求的信息文本,但是这种高速、计算机化、网络化的交流是理性方式,它对人的作用是一种物质能力对主体的客观印证,在人性培养上缺乏主观的能动价值性。我们建设后现代图书馆,构建后现代图书馆学,在建设本质上讲是对现代图书馆学二元价值观的一种批判,即为一种非理性的批判。在方法论上建立主体间性的人性教育论,把人的归属感作为一种执着的理念诉求,这应是对后现代图书馆学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也是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责任和贡献。

3 继进趋势的反映:现代与后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超验思维的文化思潮,它与现代之间并非时间线性上的逻辑延续,而是思维观念上的传承与递进。理性之上的现代图书馆强调对科学和知识的崇尚,把知识视为认识论的整体性和同一性。在现代图书馆活动中,作为理性主体的人服从客观世界的普遍性规律,在对客体进行实践中促进知识的为人所用。知识、科学在现代图书馆中成为了实现人的独立自主的最大需要。然而,现代图书馆所持有的这种促进人的独立自主的现实精神却走向了精神的反面,理性追求的图书馆价值目标的整体性和自主自给的理论体系导致了精神的僵化危机,也表示着批判与自由创造的约束。主体性本身体现自主性和自由性,然而现代图书馆学所实施的“主体―客体”关系的发展,促使了主体性进入了人的中心主义的范畴,征服物质资源、使客体为人所用的主体性反而被扭转为被客体所奴役。现代图书馆的工具理性抹杀了人的情感、欲念、本能等人性的方面,使得本源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被信息化、媒体化、网络化所代替,而且这种信息化、媒体化、网络化所带来的结果是图书馆内在的知识性、真理性与外在的权力相结合,迫使图书馆在制度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掣肘中运作。种种情况已经表明,理性批判、自由创造的现代图书馆存在着运作与发展的种种弊端,需要批评与改造。正如匈牙利思想家赫勒所说:“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之后到来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现代性的补救――它是现代性的。更确切地说,后现代视角也许最好被描述为现代性意识本身的自我反思。”后现代性是隐含在现代性中的理性批判和自由创造的彻底批判和继承,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对现代性的拆拼,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发展。

图书馆后现代性发展是基于社会文化现展的。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传承上具有共同的原点,所以,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批判是既具有否定性,又具有继承性。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史表明,由于启蒙运动对人的个体的教育作用,形成了普遍的人性伦理价值观驱使,图书馆学把培养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作为直接的、也是最终的任务使命,这是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基础性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现代图书馆这种基于本体论的普世价值观,后现代图书馆把它继承了下来,应该说,后现代图书馆理论建设的出发点是建设性的,它强调的是对现代图书馆行为及价值观的批判与修正。后现代图书馆学认同多元价值趋向的社会文化理念,在批判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价值范式结构中倡导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和伦理价值取向,把图书馆行为上升到对人的个性化培养和价值观体验上。后现代图书馆学极力从单一的价值传递追求走向多维度的价值追求,通过体现人的个性发挥来彰显对人性价值观的美好追求,这和理性思维观下的现代图书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理解为图书馆在现代与后现代的价值认同在原点上是一致的。但现代和后现代总是有区分的,区分的含义就在于后现代图书馆还具有自身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从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来看,“后”是一种价值观意识思潮,在时间概念上并没有现代与后现代前后的次序。尽管如此,后现代图书馆在理念思维和价值取向上因其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效应而被业界人士所接受。这并非偶然,正是因为作为社会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意识具有对现实剖析的正当性,并且其对现性思维观的认可和批判是同步进行的。只有认可了现代图书馆学,才能有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也恰恰是作为一种现代思潮的后现代主义的现实意义所在,也是现代图书馆与后现代图书馆融合发展的必然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 邱景华.后现论与中国图书馆学[J].图书馆杂志,2011(9):7-11.

[4] 梁灿兴.不可或缺的黯淡蓝点:图书馆后现代浪潮中的现代性[J].图书馆,2009(4):1-4.

[5] 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编校:徐黎娟)

上一篇:青岛水饺进京记 下一篇:资生堂美妆讲座进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