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幕:好莱坞的障眼法

时间:2022-09-02 02:17:12

作为常见的电影特效,绿幕指的是演员在绿色的背景前表演,后期对影像处理时,特效师会把演员从背景里“抠出来”,置换到其它的场景里。之所以选择绿色,是因为许多数字感光器材都对绿色敏感,后期操作起来更方便。但这种障眼法最初并非是在绿幕前完成的,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提升,绿幕技术已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

1雏形:魔术师的伎俩

1898年,魔术师出身的特效导演乔治・梅丽爱拍摄《多头人》时,发明了“黑幕技术”:拍摄时,他把一块部分涂有黑色颜料的玻璃挡在镜头前,使得胶片的一部分不参与感光;然后用同一卷胶片、同一块玻璃挡住镜头的另外部分,重新拍摄二次曝光――这就有了“合成画面”的效果,也被后人视为绿幕合成技术的原始雏形。直到诺曼・道恩将它改良为“玻璃遮罩绘景技术”(将一块画有场景的玻璃板,置于摄影目标和摄像机之间,借此营造出置身真实场景的观感),这项技术才最终被传承下来。

2探索:威廉遮罩术

虽然遮罩技术卓有成效,但是在活动的场景中却很容易穿帮。动态遮罩技术便应运而生。这种技术在茂瑙的《日出》中被大范围的使用,因为其发明者叫做弗兰克・威廉,因而被称为威廉遮罩术。它的使用方法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拍摄表演部分,表演者在纯黑的背景板前表演,胶片只对表演者和前景中的物品感光。第二阶段则是拍摄环境部分,此时摄影师会将活动遮罩和前景拍摄中得到的底片同时装进合成摄影机中,遮罩上的轮廓剪影会遮挡住底片上已感光的前景,环境影像会通过遮罩中的透明部分使胶片感光,填补第一次拍摄时未感光的部分。

3发展:邓宁蓝幕术

威廉遮罩术的粗糙,迫使好莱坞特效大师道奇・邓宁,在1933年拍摄《金刚》时发明了“邓宁蓝幕术”:使用彩色照明的装置,置前景为黄色、背景为蓝色,再通过渲染、滤镜和剥离,从而形成了动态遮罩,达到“抠像”的目的。但一旦遇到彩,它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特效大师拉里・巴特勒便在1940年对它进行了改进:将三原色中的蓝色底片条从印染底片中剥离,这样就得到动态遮罩,再通过复杂的光学处理和胶片印染,将分开前景和背景进行合成。

4革新:钠光灯遮罩技术

1950年,好莱坞特效大佬佩特・罗多开发出钠光灯遮罩技术:将包括演员在内的前景都处于正常打光环境里,同时使用强力钠光灯照射背景板―钠光灯光线的平均波长是589.3纳米,经过特殊滤镜处理后,会剥离到黑白胶片上,轻松区隔出前景画面和动态遮罩。钠光灯遮罩技术在50年代中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在六七十年代更是成就了很多经典电影。迪士尼在1961年的电影《天生一对》和《飞天老爷车》中就用到了这项技术。而1964年的电影《欢乐满人间》更是充分发挥了钠光灯遮罩技术的优势,最终获得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5成熟:绿幕与绿幕的未来

数字化普及后,绿幕成了最受欢迎的抠像技术。除了数字器材对绿色更为敏感以及人们很少穿绿色衣服之外,更因为在技术层面,绿色能与蓝色进行更好的区分,保证了户外场景拍摄以及西方人蓝色眼睛带来的拍摄麻烦,确保特效师能更精准地剥离出前景和背景。不过,假若演员一定要穿绿色的衣服,那么只能用蓝幕来拍摄特效镜头了。在2002年的《蜘蛛侠》里,小绿魔的镜头就是在蓝幕前完成的,而蜘蛛侠的镜头,则一如既往地在绿幕前拍摄。但随着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给绿幕技术带来巨大冲击,尤其《猩球黎明2》的出现,让好莱坞看到了实景拍摄、摆脱绿幕技术的前景和未来。

上一篇:本月圈中时髦事 下一篇:井柏然自己生活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