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 更接地气的“文艺片”

时间:2022-09-01 11:51:25

《钢的琴》 更接地气的“文艺片”

一如近两年比较流行的做法,小成本影片《钢的琴》也采用了迂回战术:先蜚声国际,之后凭借奖项和口碑转战国内。但与同样采用此法的《观音山》等影片不同,《钢的琴》显得更乐观、更生活化,也更接地气。

作为一部小成本文艺片,能在未映之前便获得业界,特别是一大批明星们的一致好评,实属难得。对于饥渴太久的中国观众来说,《钢的琴》至少暂时满足了部分观众对新鲜内容的需求。影片不再像之前被冠以“文艺片”的同类们那样晦涩难懂,片中呈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底层小人物面对改革的阵痛:下岗失业,妻离子散,狼狈不堪,但善良未泯等,均能让观众找到心痛的共鸣。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此并没有展现出更多的批判和抱怨,而是采用戏谑甚至荒诞的态度,让众主角平静地接受了生活的“馈赠”,让人在“含泪的笑”中被深深打动,真正做到了“幽而不怨,哀而不伤”。

你很难把《钢的琴》归为某一种类型――它不仅带有东北小品“苦中作乐”式的插科打诨,也借鉴了南斯拉夫影片《黑猫白猫》的魔幻风格,还有着舞台剧式的突然爆发――但观众并不会觉得过于突兀。

对喜欢东北二人转和赵本山小品的观众来说,《钢的琴》带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语言逗乐、态度乐观、充满韧劲。虽然影片讲述的是辛酸凄惨的生活,却没有太多的悲观情绪,而是处处充满了“找乐子”的倾向。影片也不乏怀旧情绪,不仅采用了大量的前苏联歌曲和超级玛丽等带有时代印记的音乐,就连片中多场追逐戏,其节奏感以及夸张的表演都充满了默片时代的滑稽感。不仅如此,该片还借鉴了库斯图里卡的魔幻风格,但与之不同的是,《钢的琴》所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寻常景。在影像的处理上,影片没有放弃平和的手法,选择了缓慢的摇移,在摇移的过程中有时会用强烈的对比冲突,以凸显喜剧感,有时又会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苍凉。导演张猛在影像的造型上已经到了痴迷状态,从影片有点油画感的做旧画面和造型感十足的影像设计上,看得出他对于自己生活的土壤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即便如此,片方和发行方打出“比《疯狂的石头》更好看”和“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这样的宣传词仍显得有些言过其实。比如影片中几段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强行插入段落,似乎想模仿某些大师们的做法,却打碎了结构的完整性。过于简单的结尾,也给观众一种“没有吃饱”感觉。另外音乐虽好,但铺设太满容易让人透不过气。

虽然《钢的琴》在前期做足了口碑营销,上映后也广受好评,但这并不代表市场前景有多光明。特别是在《变形金刚:月黑之时》7月21日上映前,留给《钢的琴》的施展空间很有限。大部分普通观众已经被“大片”宠坏了。《钢的琴》既无大明星捧场,又没有大导演助阵,且地域性十足,能否成为业界期待的票房黑马,非常不好说。但该片的存在,再次提醒那些憋足劲要浮出水面的年轻导演:好看仍然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上一篇:以情怀的名义 下一篇:王小帅:市场可能性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