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三个超越”

时间:2022-09-01 11:42:41

小学科学教学与“三个超越”

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既有存在于教材,又超出教材,科学教学要超越教材,及时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科学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标把“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然教学大纲。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的影响,人们只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了科学探究和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感体验。教师的科学意识淡薄,科学素养低下,只会教知识、教教材,缺乏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科学课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我们的师生生活,这对科学教师、科学教学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那么科学教师、科学教学怎样才能应对这场挑战?笔者以为科学教学必须:超越自我,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一、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科学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首先要加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任务之一是细心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面对儿童提出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强烈的科学意识,才能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科学合理的解答,即使一时解答不出也不应回避,而应以极大的热情与学生真诚合作探究,让他们通过活动探究找到理想的答案,使儿童的思维得以展开,使好奇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其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探究方法,经常参加探究活动。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形式,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保证活动的实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

第三,加强综合性学习。科学探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围之大,内容之广,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综合性学习,具备比较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第四,改革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育教学开辟广阔的空间。

二、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科学课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参与科学探究,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平台。首先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既有存在于教材,又超出教材。如现代科技的新技术、新成果,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新现象,自然界的新变化,新发现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其次,科学课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身就超出教材。第三,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探究方法和组织形式不断涌现,也迫使教师超出教材不断更新,才能使探究活动更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第四,科学探究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首创性的前所未有的,不可能存在于教材之中。创新灵感存在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存在于失败的反思和领悟之中。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只有超越教材,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科学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学课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的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利用广泛的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学习。

首先要求科学教学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给学生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泛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实践与验证,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与体验。然而这些都要求科学教学必须超越课堂,打破封闭的教学形式。

其次,科学课的学习内容超越课堂。科学课学习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生活的各个主面,如: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科学课程走出课堂,深入自然,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使他们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第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离不开探究过程。科学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和效果,又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需要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第四,探究活动超越课堂。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形式。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需要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而这些过程的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要想有效实施,必须超越课堂。同时,科学探究需要与社会各界保持联系,探究活动离不开科研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指导,这也要求科学教学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必要时还需要聘请兼职辅导员,指导科学探究活动。

总之,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教好学好科学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科学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课堂,超越教材,才能适应科学教学的需要,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挑战。

【作者单位:济源市轵城镇实验小学 河南】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系统体验引领学生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