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影响的高校就业内在关联解析

时间:2022-09-01 11:41:52

多因素影响的高校就业内在关联解析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等就业问题已经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分析近两年辽宁省就业相关政策的实施现状、辽宁省各高校采取的应对措施及省内就业矛盾等深层次因素,总结出高校大学生就业因素具备一定的相互关联性,最后提出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旨在为辽宁省相关部门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矛盾 应对策略

一、影响高校的就业因素

以辽宁省为例,2015年辽宁省内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

1.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辽宁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冶金化工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服务业虽然逐步成为提高就业的新渠道,但辽宁省服务业就业比重近些年一直在40%左右,远低于发达地区60%的水平[1],并且多数分布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产业。为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商务等行业急需中高端人才,但新毕业大学生难以满足这些行业需求。

2.就业见习示范单位少

2013年公布的全国102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部级示范单位中,辽宁省仅有3家企业进入第二批名单(首批未有企业进入),可以看出,辽宁省和沈阳市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省市远远没有对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贯彻到位。通过参加见习,高校毕业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同时通过见习考核,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会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的多少和最终实现的就业率密切相关。

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

从社会需求分析,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工科类专业由于应用性较强,突出专业实践环节较多,就业形势好,而文科类专业本身就业岗位少,目前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由于从高校自身利益出发,还未与市场人才需求同步发展。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规模始终居高不下,全省仅本科计算机专业布点数就达到47个[2]。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的结果是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或者难以胜任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

4.毕业生就业期待过高

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转变,过于看重个人发展空间、企业前景等因素,不愿从事基层单位和生产一线的工作。由于沈阳与大连两座城市在辽宁省内经济和科技相对发达,发展机会多,因此成为大部分毕业生优先选择的就业城市,这就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辽宁省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毕业生就业内在关联解析

分析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关联性,通过继续完善辽宁省创业政策和加大创业服务力度,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1.扩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企业数目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企业数量的多少及规模的大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辽宁省应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公开招标和认定一批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同时补充和完善相关就业见习政策和实施标准,鼓励见习单位积极招聘见习毕业生,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机构建设

应继续在辽宁省社会企业中公开招标定点培训机构,以克服省内企业培训机构规模小、覆盖区域少的缺点。培训机构要不断提高大学生专业转换培训建设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根据每年辽宁省、市相关部门下达的培训计划,结合省内各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需求,对有能力和意向的企业机构进行定向招标。

3.强化科技型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为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辽宁省应以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创业就业六条新政”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和范围,大力提升辽宁省内各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化资源效率,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增长的集群效应。

4.深化高校教育的多元化改革

首先,应该分析社会需求发展,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其次,完善学科和专业结构建设,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付诸教学实践中。新生刚入学时就应该加大产学相关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3];最后,政府部门应给予更多就业相关政策支持,对现有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专业设置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

5.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

在各高校内开设面向各个专业和各个年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纳入大学教育全过程,确保省内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能够切实做到实处[4]。同时,可在高校设立创业实训宣传机构,每年定期开展创业实训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科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为增加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孵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内在关联因素,据此提出了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应对策略,当前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竞争环境;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就业指导质量和现行教育模式,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唯其如此,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会有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原毅军,逯笑微.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原因与产业构成变化[J].经济经纬,2009(1):46-49.

[2]武唯.毕业后大学生何去何从―麦可思研究院执行院长、哈佛大学博士郭娇谈高校毕业生就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9):10-11.

[3]华菊翠,覃作祥.辽宁省属高校专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和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3(7):14-17.

[4]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63-67.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课... 下一篇: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